佛學常見辭彙

(十三畫∼十五畫)

 

陳義孝居士編

竺摩法師鑑定

 

十三畫

十四畫

十五畫

 

十三畫

 

【亂心】 散亂的心。

 

【亂善】 亂心所做的善事。

 

【傳心】 見以心傳心條。

 

【傳戒】 傳授戒法。

 

【傳燈】 傳法於他人,如燈燈相傳,心心相印。

 

【勢速】 謂有為法刻刻生滅,其勢甚速。

 

【勢至】 大勢至菩薩的簡稱,因此菩薩的大智至一切處,故名大勢至。

 

【勢至觀】 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第十一,即觀想大勢至菩薩身相的觀法。

 

【勤】 精進的意思。

 

【勤行】 勤行善法,亦即六波羅蜜中的精進波羅蜜。

 

【勤息】 梵語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眾善和止息諸惡之義。

 

【勤策】 即沙彌,因沙彌懷著要做比丘的希望,於是辛勤策勵自己。

 

【圓心】 求取涅槃圓果的心。

 

【圓行】 圓融的行持,也就是稱性而修,於事毫無執著,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無量法門,生極樂淨土,即是生諸佛淨土是。

 

【圓光】 佛菩薩頭上所發出來的圓形光圈。

 

【圓佛】 圓教的法身佛,即毘盧舍那佛。

 

【圓戒】 圓頓戒,即天台宗所傳的大乘戒。

 

【圓妙】 謂空假中三諦圓融而不可思議。

 

【圓解】 圓通的見解,即利根行人,知見超脫,稱性而談,於理無所執著。

 

【圓具】 具足戒的別名,因受持具足戒的人近於涅槃的圓果。

 

【圓空】 執著於空叫做偏空,連空亦空,更無所執著,叫做圓空,亦名第一義空。

 

【圓果】 圓滿的果德,即涅槃。

 

【圓宗】 天台宗的別稱,因天台宗以圓頓一實為宗旨。

 

【圓音】 圓妙的聲音,即佛的聲音。

 

【圓修】 1.在天台圓教是指同時兼修空假中三觀。2.圓滿的修習萬行。

 

【圓覺】 1.圓滿的覺性。具足眾德叫做圓,照破無明叫做覺。此圓覺,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心。2.對世間一切事理無不澈底了知其真相。

 

【圓悟】 圓滿覺悟真理。

 

【圓乘】 圓滿無缺的教法,即佛乘。

 

【圓寂】 梵語涅槃,華譯圓寂,即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

 

【圓實】 圓頓一實,是天台圓教的教理。一行圓融一切行,一位圓具一切位,而成佛頓速,叫做圓頓;這種道理只有一而無二三,是真實而非虛妄,叫做一實。

 

【圓成】 圓滿成就。

 

【圓成實性】 三性之一。見三性條。

 

【圓通】 道理圓融而無礙。

 

【圓通大士】 觀音的別名。

 

【圓通懺法】 觀音懺法的別名,因觀音的別名就是圓通大士。

 

【圓教】 大乘究竟圓滿的教法,為天台所立四教之第四,或華嚴宗所立五教之第五。

 

【圓教四門】 天台宗說圓教有四門,即有門、空門、亦有亦空門、非有非空門。

 

【圓頓】 圓融諸法頓速成佛的意思。諸法本圓融,一法圓滿一切法,若一念開悟,便能頓入佛位,頓足佛法,這是天台宗的宗旨。

 

【圓頓戒】 指天台宗的戒法,天台宗以圓融諸法頓速成佛為宗旨,故其所依之戒便叫做圓頓戒。

 

【圓頓宗】 天台宗。

 

【圓頓教】 簡稱圓教,是大乘窮極的實教,若悟圓教之理,能頓入佛位,頓足佛法,故名圓頓。

 

【圓融】 圓通融合的意思,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眾生即本覺,娑婆即寂光等都是圓融的道理。

 

【圓融三諦】 三諦是空假中,空假中圓融無礙,即空即假即中,叫做圓融三諦。

 

【圓明常寂照】 六祖惠能所說。謂心性本來是圓滿光明與真常不變的,雖然是寂靜不動,卻能夠遍照一切法界,雖然是遍照一切法界,卻仍舊還是寂靜無動,此乃是無上涅槃之相。

 

【塔】 一種形高而尖的建築物,由五級到十幾級不等,藏佛遺骨的叫做塔,不藏遺骨的則叫做支提。

 

【塔寺堅固】 五堅固之一。佛滅度後的第四個五百年,即是堅固造立塔寺的時期。

 

【塚間坐】 比丘在塚間坐臥,為十二頭陀行之一。

 

【微塵】 細微的灰塵。

 

【微塵數】 (喻)數量很多。

 

【微微心】 入滅盡定前剎那極微的心念。

 

【微細生死】 變易生死的別名。

 

【想蘊】 五蘊之一。見五蘊條。

 

【想顛倒】 三顛倒之一。見三顛倒條。

 

【想受滅無為】 生於無色界非想天,入滅盡定,想受俱滅,名想受滅無為

 

【意】 唯識學的第七末那識,華譯為意,思量之義,恆審思量第八阿賴耶識為我,有思考、辨別、判斷、分析、綜合等的作用。

 

【意三】 十惡中屬於心意的三惡,即貪欲、瞋恚、愚痴。

 

【意定】 攝心正念,清淨無染。

 

【意密】 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意業】 三業之一。見三業條。

 

【意樂】 心意獲得滿足而生快樂。

 

【意輪】 三輪之一。見三輪條。

 

【意學】 禪宗的學問。禪學相當於身口意中之意業,故名意學。

 

【意識】 六識之一。見六識條。

 

【意根】 六根之一。見六根條。

 

【意馬】 (喻)心意外馳,好像奔馬。

 

【意馬心猿】 (喻)心神馳逐不定。

 

【意成】 又叫做意生,即由意之力而成身。

 

【意成身】 又叫做意生身,即由意之力而成身。

 

【意生身】 又叫做意成身,初地以上的菩薩,為了濟度眾生而如意受生之身。

 

【意生化身】 菩薩任意而生之變化身。

 

【愚痴】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愚法】 二種小乘之一。聲聞緣覺二小乘,有的人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名為愚法小乘,一旦瞭解大乘之理,迴心向大,便名為不愚法小乘。

 

【愚法二乘】 見愚法條。

 

【愛行】 二行之一,即愛欲之情多的人,若推理多的人,則叫做見行。行是心行,也就是心理活動。

 

【愛取】 愛與取。愛是喜歡的意思;取是要的意思。

 

【愛欲】 貪愛五欲。

 

【愛道】 又名大愛道,是佛的姨母。

 

【愛執】 愛惜執著。

 

【愛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愛著】 貪愛不捨的意思。

 

【愛語】 四攝法之一。見四攝法條。

 

【愛論】 貪愛的戲論,也就是被愛迷惑了心竅之後所生的種種不正確言論。

 

【愛縛】 恩愛的繫縛。

 

【愛繫】 恩愛的繫縛。

 

【愛見】 1.貪愛的見解。2.愛與見的二種煩惱,愛是指思惑,見是指見惑。智度論說:「煩惱有二種,一屬愛,二屬見」。

 

【愛見大悲】 自己雖未斷煩惱卻運用大悲以救濟眾生。愛是指思惑,見是指見惑。

 

【敬田】 三福田之一。見三福田條。

 

【敬禮】 恭敬禮拜。

 

【感果】 由所作的業因招感應得的果報。

 

【感應】 感是感召,應是應現,謂我對佛菩薩有什麼要求,如果心意至誠,便可以感召佛菩薩來應現,以滿我之所願。

 

【感應道交】 眾生之感與如來之應互相交流。

 

【會二歸一】 會二乘以歸一乘。

 

【會三歸一】 佛最初以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法,教化眾生,到最後皆教令成佛,會三乘於一佛乘,是名會三歸一。

 

【極覺】 妙覺。

 

【極果】 至極的果位,即佛果。

 

【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

 

【極熱地獄】 八大地獄之第七。

 

【極難勝地】 簡稱難勝地,是菩薩十地中之第五地名。

 

【楞伽】 在師子國(即今錫蘭島)的山名。楞伽是寶石名,因此山有楞伽寶石,故以寶名山。

 

【楞伽島】 錫蘭島的本名,也是佛說楞伽經的地方。

 

【楞伽懸記】 釋尊在楞伽山,懸記如來滅後,南天竺(印度)有大德比丘,名龍樹,宣說大乘無上妙法,初證歡喜她,應往生安樂國。

 

【楞嚴咒】 又叫做佛頂咒,是楞嚴經所說的神咒,有四百二十七句,其中最後的八句是心咒。

 

【業】 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卻叫做惡業。

 

【業力】 業的力量。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

 

【業風】 1.惡業所感之猛風,指劫末所起的大風災及地獄所吹的風。2.(喻)業力如風,吹諸眾生輪迴三界。

 

【業有】 七有之一。見七有條。

 

【業因】 善惡果報的原因。善業是樂果的因,惡業是苦果的因。

 

【業果】 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

 

【業感】 善惡業因能招感苦樂的果報。

 

【業海】 像大海一樣的種種惡因。

 

【業識】 有業凡夫的識。凡夫有業,所以智就變成了識,聖人沒有業,所以識就轉成了智。

 

【業通】 又名報通,即依宿業自然而得的神通。

 

【業障】 由前生所作的種種罪惡而生今生的種種障礙,如所作所為皆不如意,就是業障的緣故。

 

【業輪】 (喻)善惡業能使人輪轉於六趣。

 

【業緣】 善惡果報的因緣。善業是招感樂果的因緣,惡業是招感苦果的因緣。一切眾生,都是由業緣而生的。維摩經說:「是身如影,從業緣生。」

 

【業繫】 (喻)業好像繩子能將眾生繫縛在三界之牢獄中。

 

【業餘】 三餘之一。見三餘條。

 

【業報】 1.善惡業因所招感的苦樂果報。2.業因與果報。

 

【業報身】 十身之一。見十身條。

 

【滅】 1.梵語涅槃,華譯為滅,因涅槃之體,無為寂滅,故名。2.指四諦中的滅諦。3.即戒行,因戒行能滅除諸惡。

 

【滅定】 滅盡定的簡稱。

 

【滅度】 即涅槃。滅是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

 

【滅後】 涅槃之後。

 

【滅理】 寂滅的真理,亦即涅槃。

 

【滅智】 徹底明瞭滅諦的道理的智慧。

 

【滅道】 滅諦與道諦。見四諦條。

 

【滅諦】 四諦之一。見四諦條。

 

【滅法】 寂滅一切相的道法,是無為法的別名。

 

【滅法忍】 滅法智忍的簡稱。見八忍條。

 

【滅法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滅法智忍】 又名滅法忍。見八忍條。

 

【滅盡定】 又名滅受想定,或滅定,在此定中,以滅受想二心所為主,最後並六識心所亦滅,是九次第定的最後一定。

 

【滅盡三昧】 又名滅盡定。見滅盡定條。

 

【滅盡妙離】 滅是滅一切煩惱,盡是盡生死之業,妙是妙應真常,離是脫離三界諸苦。此滅盡妙離,是小乘涅槃的究竟境界。

 

【滅類忍】 滅類智忍的簡稱。見八忍條。

 

【滅類智】 八智之一。見八智條。

 

【滅類智忍】 八忍之一。見八忍條。

 

【滅受想定】 滅盡定的別名。見滅盡定條。

 

【煖位】 指小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已,進而專修四諦觀之位,為四善根之一。

 

【煖法】 行者修至此位,工夫已漸得力,如鑽木取火,雖未得火,已有煖氣上升,快要發火了。

 

【煩惱】 煩是擾義,惱是亂義,能擾亂眾生身心,令使心煩意亂的見思惑,叫做煩惱。

 

【煩惱習】 煩惱的習氣。

 

【煩惱障】 二障之一。見二障條。

 

【煩惱濁】 五濁之一。見五濁條。

 

【煩惱魔】 四魔之一。見四魔條。

 

【煩惱業苦】 又名惑業苦,謂吾人由於貪瞋痴等煩惱而造業,又因造業而受苦。

 

【煩惱即菩提】 見生死即涅槃條。

 

【犍度】 華譯為聚、蘊、結等,即律中篇章之名,一犍度即一篇或一章,或一品一節之義。

 

【獅子吼】 (喻)佛陀說法,毫無怖畏,聲震十方,群魔攝伏,好像獅子一叫,百獸都降伏一樣。

 

【獅子座】 佛是人中獅子,故不論其所坐者是床是地,都叫做獅子座。

 

【瑜伽】 相應的意思。相應有五義,即與境相應、與行相應、與理相應、與果相應、與機相應。

 

【瑜伽宗】 1.密教的總稱。2.中國的法相宗在印度叫做瑜伽宗。

 

【瑜伽教】 密教的總稱,因密教是以三密的瑜伽為宗。

 

【瑜伽三密】 三密相應。

 

【當來】 來世。

 

【當來導師】 指彌勒菩薩。

 

【當機】 契當眾生的根機。

 

【當機益物】 隨著眾生的根機而使之獲益。

 

【當體即空】 謂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合成,其本體本來就是空無。

 

【當相即道】 謂於世間淺近的事相上,都有深妙的道理在。

 

【痴】 又名無明,不明白事理的意思,為三毒之一。

 

【痴取】 愚痴的煩惱。取就是煩惱的別名。

 

【痴使】 愚痴的煩惱。使就是煩惱的別名。

 

【痴定】 沒有智慧的禪定。

 

【痴毒】 三毒之一。見三毒條。

 

【痴愛】 愚痴和貪愛。愚痴為父,貪愛為母,和合而生出一切的煩惱惡業。

 

【痴慢】 愚痴和我慢。

 

【痴禪】 與痴定同。

 

【痴闇】 無明的闇味。

 

【睡】 十纏之一。

 

【睡眠】 一種使心靈闇昧的精神作用。

 

【睡眠欲】 五欲之一。見五欲條。

 

【睡眠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禁戒】 禁非戒惡。佛所制的禁戒有五戒八戒沙彌戒和具足戒等的分別。

 

【瑞應】 有祥瑞來應驗。

 

【稟具】 受持具足戒。

 

【稟教】 稟承佛的教法。

 

【經】 梵語修多羅,華譯為契經,即上契十方諸佛所說之理,下契一切聽經眾生的根機,又是線義,即貫串佛所說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為三藏之一。

 

【經行】 在一定的地方兜圈子,其目的在於避免坐禪時發生昏沉或睡眠。

 

【經宗】 依經而立的宗派叫做經宗,若依論而立的宗派則叫做論宗,如華嚴天台是屬於經宗,如成實三論則屬於論宗。

 

【經論】 經藏與論藏。經是如來所說,論是菩薩所著。

 

【經藏】 1.指佛所說的一切大小乘經典。2.藏放經典的府庫。3.國家所寶藏的佛學書。

 

【經體】 經之體。大乘經以諸法實相為體,小乘經以三法印為體。

 

【經部】 經量部的簡稱。

 

【經量部】 又名說度部,或說轉部,小乘十八部之一,是佛滅後四百年間,由說一切有部分出來的一個流派。在三藏之中,唯以經為正量,故名經量部。

 

【經律論】 見三藏條。

 

【經供養】 書寫經文以做佛事。經屬於三寶中之法寶,故經供養是供養法寶。

 

【罪性】 罪業的本性。罪業的本性空而不可得。

 

【罪根】 罪惡的根本,即無明。

 

【罪報】 罪惡的報應,即苦果。

 

【罪福】 罪與福。五逆十惡等是罪,五戒十善等是福。罪有苦報,福有樂果。

 

【罪障】 罪惡是獲得樂果的障礙。

 

【群生】 許多的眾生。

 

【群有】 許多的有。眾生的果報叫做有,有有三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的分別。

 

【群迷】 許多迷惑的眾生。

 

【聖】 正的意思,證正道,名為聖。

 

【聖人】 指大小乘見道以上斷惑證理的人,亦即智慧最卓越,人格最完善,能力最高強的人。

 

【聖印】 聖道的法印,如三法印與實相印等是。

 

【聖行】 進入聖位的行為,即戒定慧。

 

【聖言】 正直的言語。聖言有四種,即言不見為不見、言不聞為不聞、言不覺為不覺、言不知為不知。

 

【聖典】 佛經。

 

【聖果】 依聖道而得之果,即菩提涅槃。

 

【聖財】 聖人的財產。大寶積經說:「信、戒、聞、慚、愧、捨、慧,如是等法,是謂聖財。彼諸眾生,不獲此故,名極貧窮。」

 

【聖胎】 指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之三賢位。

 

【聖僧】 得道的高僧。

 

【聖諦】 聖人所見的真理,即苦集滅道。

 

【聖應】 佛陀的感應。

 

【聖眾】 指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四種得道的大眾。

 

【聖教】 聖人的言教。

 

【聖教量】 聖是聖人,教是教法,是因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為三量之一。

 

【萬】 卍字的讀音,是吉祥的意思。

 

【萬行】 一切的行為或修行。

 

【萬字】 佛胸前有一卍字,此卍字乃是吉祥的標誌。

 

【萬劫】 指極長久的時間。

 

【萬境】 一切的境界。

 

【萬法】 一切的事物。

 

【萬法一如】 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性皆空,沒有差別。

 

【萬法無滯】 一切諸法都以空無自性為性,空性是一如不變的,由此不變的緣故,所以萬法即真如而畢竟無滯了。

 

【萬法唯識】 一切事物都是由識而顯現,在它們的生起上,心識的影響力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萬德洪名】 謂在一佛的名字上最具有萬種之德。

 

【著】 纏愛不捨的意思,如愛著,執著,貪著。

 

【著我】 在五蘊假合的身上,執著有一個實我。

 

【著法】 在因緣生的事物上,執著有事物的實體存在。

 

【葷辛】 葷是有臭味的蔬菜,辛是帶有辣性的蔬菜。

 

【解】 1.解釋文義。2.知解之義。

 

【解執】 見解的執著。

 

【解惑】 解與惑。解是智;惑是煩惱。

 

【解空】 了解諸法的空相。佛弟子中以須菩提為解空第一。

 

【解行】 知解與修行。

 

【解行地】 由知解而修行的地位,也就是還未證得真如之地前三賢菩薩的階位。

 

【解行相應】 知解與修行相應。

 

【解脫】 脫離束縛而得自在的意思,亦即涅槃的別名。

 

【解脫衣】 解脫幢相衣的簡稱,即袈裟的別名。

 

【解脫身】 已經解脫煩惱障礙的佛身,為二佛身之一。

 

【解脫味】 涅槃的妙味。

 

【解脫門】 通向涅槃的門戶,指空、無相、無願之三種禪定,因此三種禪定乃是通向涅槃的門戶。

 

【解脫服】 又名解脫衣、解脫幢衣、解脫幢相衣等,是袈裟的別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脫的人所穿的衣服。

 

【解脫相】 三相之一。見三相條。

 

【解脫道】 1.四道之一。見四道條。2.佛道的總稱,因佛道乃是出離痛苦而得解脫的正道。

 

【解脫堅固】 大集經所說五堅固之一,即佛滅後的第一個五百年間,正法興盛,證道者多,是解脫堅固的時期。

 

【解脫深坑】 謂只求自己解脫的人,不能圓滿自利利他的德行,猶如墜落在深坑之中。

 

【解脫知見】 自己知道已經獲得解脫的智慧,也就是觀照常明通達無礙的後得智。

 

【解脫幢相衣】 袈裟的別名,因袈裟是志求解脫的人所穿的衣服,而且其條相與佛塔之幢相似。

 

【解境十佛】 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

 

【解滿成佛】 四滿成佛之一。見四滿成佛條。

 

【資糧】 資是資助,糧是糧食,修道亦如遠行,要有善根福德正法等糧食資助其身,才能到達。

 

【資糧位】 唯識五位之一。見五位條。

 

【路迦祇夜】 華譯重頌,是十二分教之一。

 

【路迦那他】 華譯為世尊,是佛的別號。

 

【辟支】 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辟支地】 通教十地之一,即辟支佛的地位。

 

【辟支佛】 辟支迦佛陀的簡稱。

 

【辟支迦佛陀】 簡稱辟支、辟支迦佛、辟支佛等,華話為緣覺,或獨覺,因觀飛花落葉或十二因緣而開悟證道,故名緣覺,又因無師友之教導,全靠自己之覺悟而成道,故又名獨覺。

 

【遊化】 到處遊行和教化世人。

 

【遊心法界】 使心遊於法界,觀察照見千差萬別的諸法。

 

【遊增地獄】 在八熱地獄之中,每一根本地獄各有四門,每一門出去,都各有塘煨、屍糞、鋒刃、烈河等四類地獄,所以每一根本地獄,有十六遊增地獄。因這十六地獄是根本地獄的增屬,而且有罪業的眾生遊此,倍增苦惱,所以叫做遊增地獄。

 

【遊戲神通】 佛菩薩以神通攝化眾生,能出入無礙,自由自在。

 

【遊戲三昧】 佛菩薩遊於神通,化人以自娛樂,叫做遊戲,三昧是專心的意思,諸佛菩薩以專心救濟眾生為遊戲,故曰遊戲三昧。

 

【運心】 用心的意思。

 

【運心供養】 1.只在心中作供養的觀想,並不在行為上表現出來。2.供養時運心作觀。

 

【遍行】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於善惡無記三性,遍於三界九地,遍於有漏無漏,世出世間,遍與八識心王相應,因為遍於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種,即作意、觸、受、想、思,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初念相應。

 

【遍行因】 六因之一。見六因條。

 

【遍行惑】 普遍遊行的煩惱,亦即一切煩惱起因之根本煩惱。

 

【遍行真如】 十真如之一。見十真如條。

 

【遍淨天】 色界第三禪天之第三天名,因此天淨光周遍,故名。

 

【遍依圓】 唯識學所說之三性。見三性條。

 

【遍周法界】 普遍周滿整個法界,是指法身的功德而言。

 

【遍法界身】 指佛的真身,因佛的真身廣大無邊,周遍於法界。

 

【遍照如來】 大日如來的別名。

 

【遍計所執性】 三性之一。見三性條。

 

【過未】 過去和未來。

 

【過去】 三世之一。

 

【過去七佛】 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過去莊嚴劫】 劫有大中小三種,現在的大劫叫做賢劫,過去的大劫叫做莊嚴劫,未來的大劫叫做星宿劫。

 

【道】 1.能通的道路。2.真理的意思。3.即梵語所說的菩提或涅槃。4.修行的方法。

 

【道士】 有道之士。

 

【道元】 道的根本。

 

【道力】 種種正當道理的力量。

 

【道心】 1.義理的心。2.求道的心。

 

【道行】 修道的功行。

 

【道具】 修道時所用的器物,如三衣什物等是。

 

【道俗】 道與俗。出家的人叫做道;在家的人叫做俗。

 

【道果】 證道得果。道是菩提;果是涅槃。

 

【道品】 道法的品類。見三十七道品條。

 

【道宣】 唐朝人,俗姓錢,因久居終南山以盛宏律宗,故律宗又名南山律宗。

 

【道前】 在未見道以前。

 

【道中】 正在見道之中。

 

【道後】 已經見道之後。

 

【道理】 道法的義理。

 

【道眼】 1.能見正道的眼。2.觀道之眼。

 

【道業】 修道的事業。可以召感人天果報的是福業,可以成就佛果的是道業。

 

【道樹】 菩提樹。本名畢波羅樹,因佛在此樹下成道,所以又叫做道樹。

 

【道諦】 四諦之一。見四諦條。

 

【道信】 湖北人,俗性司馬,拜僧璨為佛,是禪宗第四祖。

 

【道器】 可以修學佛道的根器。

 

【道場】 1.群眾學道的場所。2.佛寺。3.成道的地方。4.供養佛的地方。

 

【道場神】 守護道場的神。

 

【道觀】 道是化道,教化他人的意思,觀是空觀,即觀察萬法性空的道理。自己安住於空的道理而又向他人勸說教化,叫做道觀雙流。

 

【道觀雙流】 見道觀條。

 

【道共戒】 二戒之一。見二戒條。

 

【道種性】 瓔珞經所說六種性之一,即十迴向之位,在此位開始真正修習中道觀,故名為道,能產生佛果,故名為種。

 

【道種智】 智度論所說三智之一。見三智條。

 

【達磨】 1.華譯為法,指佛所覺悟的真理和覺悟的方法。2.菩提達磨的簡稱,印度人,梁武帝時泛海到達中國的廣州,武帝迎至建業,因與帝話不投機,遂渡江入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為中國禪宗之始祖,圓寂於東魏天平以前,葬熊耳山。

 

【達磨忌】 即十月初五日,因此日是禪宗始祖的入寂日子。

 

【違境】 違逆自己心意的境界。

 

【違順】 違境與順境。

 

【酪】 一種精製的牛乳。涅槃經說:「聲聞如乳,緣覺如酪。」

 

【酪味】 天台宗以酪譬喻第二時的小乘教,為五味之一。

 

【酪經】 指一切的小乘經。

 

【缽】 梵語缽多羅的簡稱。見缽多羅條。

 

【缽多羅】 簡稱缽,為比丘六物之一,即盛飯器。譯為應器,或應量器。應有三應:一色相應,缽要灰黑色,令不起愛染心;二體相應,缽體粗質,使人不起貪意;三大小相應,不過量也,乞食不過七家,令人不恣口腹。當時四大天王,持四缽供佛,佛以神力,把牠合為一缽,這是有缽的歷史。

 

【缽里薩囉伐拏】 華譯濾水囊,是比丘六物之一。

 

【電】 金剛經六喻之一。電之為物,忽生忽滅,以喻世相之無常迅速。

 

【電光石火】 (喻)焂忽消失。

 

【電光朝露】 (喻)身體之無常。

 

【預流向】 四向之一。見四向條。

 

【預流果】 四果之一。見四果條。

 

【頓大】 指華嚴經。頓是頓教,大是大乘教。華嚴經是佛初成道時,對頓入之菩薩而頓說大乘之教法。

 

【頓悟】 聞法即悟的意思。

 

【頓教】 不歷階梯漸次,直指本源,頓時開悟的教法。

 

【頓說】 頓教的說法,即沒有經過小乘的階梯而直接即說大乘,如華嚴經是。

 

【頓根】 具有頓悟的根機的人。

 

【頓漸】 頓教與漸教。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漸教是逐漸成功的教法。

 

【頓斷】 立刻斷除種種的煩惱。

 

【頓覺】 立刻覺悟。

 

【飲酒】 五戒之一。酒中含有麻醉性,飲者迷失理智,誤造種種的過失,所以佛教戒之。

 

【飲酒十過】 一、顏色惡,即飲酒的人,顏貌容色,因之變常,無有善相。二、下劣,即飲酒的人,威儀不整,舉動輕薄,人所賤惡。三、眼視不明,即恣飲而狂癡瞻視,昏瞀不辨色境。四、現瞋恚相,即飲酒的人,行不善法,不顧親屬賢善,隨意忿怒。五、壞田業資生,即恣飲放逸,破費產業,散失資產。六、致疾痛,即飲酒過度,則身體失調,以致疾痛。七、益鬥訟,即醉酒發狠,與人爭競,不惜身命,而鬥訟益增。八、惡名流布,即飲酒的人,多棄捨善法,而醜名惡聲,流布遠近。九、智慧減少,即飲酒昏迷,愚痴狂妄,而智慧減少。十、命終墮惡道,即邀朋飲酒,不修善行,則惡業日增,命終墮落於惡道。

 

【飲食欲】 欲界三欲之一。見三欲條。

 

【飲食供養】 五種供養之一。見五種供養條。

 

【鳩摩】 華譯童真,或童相,是八地以上的菩薩的稱呼。

 

【鳩摩羅什】 華譯童壽,本印度人,但生長於龜茲,出家後,通大乘經論,後秦姚興弘始三年(西元四○一年)到中國長安,在逍遙園翻譯經典,前後所譯經論,凡三百八十餘卷,在秦弘始十五年(西元四一三年)示寂於長安,寂後火化,舌頭不爛,表示他所翻譯的經典,絕對可靠無誤。

 

【塗香】 把香水一類的東西塗在身上。

 

【新歲】 結夏安居完了的第二日,即七月十六日,是比丘的新年元旦。

 

【新發意】 新發求取菩提之意的人。

 

【新發意菩薩】 新發求取菩提之意的菩薩,為二種菩薩之一。

 

【新學菩薩】 新發心學習佛道的菩薩。

 

【新舊兩譯】 新譯與舊譯。在唐玄奘三藏以前者是舊譯,在玄奘以後者是新譯。

 

【準提菩薩】 準提華譯為清淨,讚歎心性清淨之稱,禪宗以為觀音部的一尊,東密以為六觀音之一,現三目十八臂形像。

 

十四畫

 

【像末】 像法與末法。見正像末條。

 

【像法】 正像末三時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代,其後一千年間所行之法,與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時代。

 

【像教】 1.像法的教化。2.佛像與經教。

 

【僧】 僧伽的簡稱,於義為眾。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稱僧。見僧伽條。

 

【僧戒】 出家人所受的戒律,如沙彌之十戒與比丘之具足戒是。

 

【僧物】 僧眾所共有之物。

 

【僧侶】 僧徒。

 

【僧殘】 律學篇聚名之一,即犯了重戒將墮未墮,如人犯重罪,將瀕於危,僅留殘命的情形。

 

【僧璨】 江蘇徐州人,拜慧可為師,為禪宗第三祖。

 

【僧伽】 和合眾的意思。比丘三人以上,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見和同解,以這六和的和諧合聚的精神,團結生活在一起,叫做和合眾。

 

【僧伽梨】 比丘三衣之一。見三衣條。

 

【僧伽藍】 僧伽藍摩的簡稱。

 

【僧伽藍摩】 簡稱僧伽藍,或伽藍,譯為眾園,或叢林,是僧眾所居住的園林或寺院的通稱。

 

【僧祇】 1.華譯為大眾。2.阿僧祇的簡稱,華譯為無數,或無量。

 

【僧祇物】 僧祇譯為眾,即比丘比丘尼之大眾,此大眾共有之物,名僧祇物。

 

【僧祇部】 摩訶僧祇部的簡稱,華譯為大眾部。佛滅之後,在結集經典時,窟外的結集名大眾部,窟內的結集名上座部。

 

【僧祇律】 摩訶僧祇律的簡稱,即大眾部的律藏。

 

【僧寶】 三寶之一。見三寶條。

 

【僧寶果】 指斷盡煩惱的阿羅漢。

 

【厭世】 厭惡世間而求出離。

 

【厭求】 厭苦求樂。

 

【塵】 指不淨和能污濁人們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塵五塵六塵等是。

 

【塵妄】 不淨叫做塵,不實叫做妄,塵妄是指一切生死的境界。

 

【塵沙】 1.(喻)數量極多,如塵如沙。2.天台宗所立三惑之一。見三惑條。

 

【塵相】 六塵之相。

 

【塵剎】 如微塵數的世界。剎華譯即國土或世界。

 

【塵垢】 煩惱的通稱。

 

【塵勞】 心勞塵境,是煩惱的別名。

 

【塵道】 1.指穢土。2.依華嚴教之意,塵即微塵,於十方虛空界之每一微塵中都含有世界,叫做塵道世界。

 

【塵劫】 塵點劫的簡稱。見塵點劫條。

 

【塵點劫】 1.指三千塵點劫,即磨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之物而為墨,每經一三千大千世界便下一點,墨完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部碎為微塵,再以每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是表顯大通智勝佛出世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2.指五百塵點劫,即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三千大千世界為微塵,每經過一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之國便下一微塵,微塵盡了,而所經過的世界又全碎為微塵,再以每一微塵當作一劫來計算,這是表顯釋迦如來成佛迄今非常久遠的比喻。

 

【境】 心所遊履和攀緣的境界,如色為眼識所遊履,叫做色境,法為意識所遊履,叫做法境等是。

 

【境智】 境與智。所觀之理叫做境;能觀之心叫做智。

 

【境行果】 境是所觀之境界,行是所修之聞思修三慧,果是所証之菩提妙果。

 

【境界般若】 五種般若之一。

 

【壽相】 我人四相之一。見四相條。

 

【壽命】 人的一期生命。

 

【壽者】 一期生命存在於世間。

 

【壽者相】 執一期生命的長短。此相一立,則不了知緣生如幻的道理,焚香祈禱,妄圖長命,永為三有束縛,而不得解脫。

 

【實有】 實在的有。世人不了知一切諸法都是緣生的,無有實性,因而妄執它為實有。

 

【實我】 實在的我。我本來是五蘊假合而有的,離開了五蘊,那裡有實我的存在。

 

【實空】 一切法皆因緣生,無有自性,故謂之實空。

 

【實性】 真如的別名。仁王經說:「諸法實性,清淨平等,非有非無。」

 

【實教】 見二教條。

 

【實眼】 指五眼中之佛眼。

 

【實智】 見二智條。

 

【實經】 指一乘的經典。

 

【實語】 真實的言語。

 

【實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

 

【實相印】 四法印之一,因實相是無始以來佛佛相傳的印璽,故名實相印,一切的小乘經皆以三法印印之,一切的大乘經則以此實相印印之。

 

【實相身】 諸佛三身之一。見三種身條。

 

【實相義】 諸法實相的深義。

 

【實相慧】 證悟諸法實相的智慧。

 

【實相觀】 又名理觀。見二觀條。

 

【實相法界】 又叫做法界實相。法華說實相,華嚴說法界,實相與法界,同體異名。見實相條。

 

【實相法身】 華嚴宗所立五種法身之一。見五種法身條。

 

【實相經典】 宣說實相妙理的經典。

 

【實相念佛】 三種念佛之一,所謂實相者,即指如來法身,眾生佛性,因這與萬法虛假的形相不同,故稱實相。念實相佛,即是念十方諸佛法身,亦即念我心中,本源自性天真佛。

 

【實相無相】 實相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種本體離諸一切之相,故說實相無相。

 

【實相般若】 二般若之一。見二般若條。

 

【實相無漏大海】 真如實相,離一切之妄染,故謂之無漏,是空真如。又因含藏一切之功德,故謂之海,是不空真如。

 

【實相為物二身】 實相身和為物身。實相身是理佛,也就是法性法身;為物身是事佛,也就是方便法身。

 

【實報土】 實報無障礙土的簡稱。見四土條。

 

【實報寂光】 實報無障礙土與常寂光土。見四土條。

 

【實際】 真實到極點的意思,是真如法性的別名。

 

【實際理地】 真如無相的境界。

 

【實化二身】 實色身和化色身。見二色身條。

 

【實乘菩薩】 指藏通別圓四教中之圓教的菩薩。

 

【對治】 針對病情而治療,亦即斷除煩惱的意思。

 

【對法】 1.梵語阿毘達磨,華譯為對法。對是對觀對向之義,法是四諦涅槃之法,以無漏聖道的智慧去對觀四諦的道理和對向於涅槃的果實,故稱對法。2.三藏中之論藏,亦名對法。

 

【對法藏】 1.即論藏,為三藏之一。2.世親菩薩所造的俱舍論,梵名阿毘達磨俱舍,華譯為對法藏。

 

【慈】 願給一切眾生安樂的心,也就是仁愛心的無限擴大。

 

【慈氏】 彌勒菩薩。

 

【慈光】 佛菩薩偉大慈悲的光輝。

 

【慈忍】 慈悲與忍辱。

 

【慈門】 佛菩薩的慈悲法門。

 

【慈尊】 慈氏菩薩,亦即彌勒菩薩。

 

【慈航】 渡人脫離苦海的意思。

 

【慈恩】 1.慈悲的恩德。2.唐朝法相宗的祖師玄奘,住在京兆大慈恩寺,後人叫他做慈恩大師。

 

【慈恩家】 唐朝慈恩大師以法相宗成立一家,世稱慈恩家。

 

【慈恩宗】 又名法相宗、唯識宗、相宗、有宗等,唐時玄奘到中印度,就學於戒賢論師,回來後住在慈恩寺,故號慈恩宗。見法相宗條。

 

【慈恩三觀】 見三觀條。

 

【慈恩八宗】 慈恩大師將佛教分為八宗,即一、我法空有宗,指犢子部等;二、有法無我宗,指有部宗等;三、法無去來宗,指大眾部等;四、現實假實宗,指說假部等,五、俗妄真實宗,指說出世部等;六、諸法但名宗,指一說部等;七、勝義皆空宗,指般若等空宗龍樹系;八、應理圓實宗,指華嚴法華等經及無著系。

 

【慈雲】 宋杭州天竺靈山寺靈應尊者,名遵式,真宗賜號慈雲,天台寧海人,於國清寺普賢像前燒一指,誓傳天台之道。

 

【慈雲懺主】 中國宋朝遵式法師,號慈雲,治定往生淨土懺儀,請觀音消伏毒害懺儀、金光明懺法等,因而後世稱為慈雲懺主。

 

【慈悲】 慈與悲。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

 

【慈悲衣】 袈裟。

 

【慈悲觀】 慈悲一切眾生的觀法,為五停心之一。

 

【慈悲懺法】 釋氏通鑑說:梁武帝妃郗氏,其性酷妒,死後化為巨蛇,一夜入後宮通夢於帝,求為修功德使離苦,帝閱大藏,製慈悲懺法,請僧懺罪,後得化為天人,於空中謝帝,帝畢生不復立后。

 

【慈悲十二利】 有慈悲心的人將獲得十二種的利益,即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不喪、火不喪、在所得到、死昇梵天。

 

【慈心三昧】 興發慈悲心的禪定。

 

【慚】 心所名,即自己反省,羞恥自己罪過的精神作用。

 

【慚愧】 慚與愧。慚是對自己德學淺陋,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生愧心而止惡。

 

【慢】 驕慢。

 

【慢見】 十種見之一。見十種見條。

 

【慢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慢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慢幢】 謂我慢心一起,便自高自大,好像幢旗高聳一樣。

 

【慳】 不捨得把自己的東西施給人家。

 

【慳貪】 慳與貪。自己的東西不捨得給人家叫做慳;看見人家的東西就想要叫做貪。

 

【慳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慳法七報】 不肯向人說法或是不捨得把東西給人家的人,後世將得七種的惡報,即生盲報、愚痴報、生惡眾報、胎夭報、物恐報、善人遠離報、無惡不作報。

 

【滿業】 又名別報業,二業之一。

 

【滿分戒】 具足戒的別名。

 

【滿字教】 半滿二教之一。見二教條。

 

【漏】 煩惱的別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義。貪瞋等煩惱,日夜由六根門頭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煩惱能使人漏落於三惡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煩惱之法就叫做有漏法,無煩惱之法就叫做無漏法。

 

【漏戒】 漏失戒律,即破戒。

 

【漏業】 有漏的業因。

 

【漏質】 有漏的體質,即有煩惱垢染的身體。

 

【漏縛】 漏與縳。漏是漏失的意思,縛是繫縛的意思,兩者都是煩惱的別名。

 

【漏盡】 斷盡一切的煩惱。

 

【漏盡力】 十力之一。見十力條。

 

【漏盡明】 漏盡智證明的簡稱。見三明條。

 

【漏盡通】 漏盡智證通的簡稱。見六通條。

 

【漏盡智】 斷盡一切煩惱之阿羅漢的智。

 

【漏盡智證明】 三明之一。見三明條。

 

【漏盡智證通】 六通之一。見六通條。

 

【漏盡比丘】 斷盡一切煩惱的比丘,即阿羅漢。

 

【漏盡意解】 斷盡一切煩惱之後心意獲得解脫,這是小乘阿羅漢所證得之果。

 

【漏盡無畏】 與漏盡無所畏同。

 

【漏盡無所畏】 四無所畏之一,即在大眾之中明言我已經斷盡一切煩惱而無所怖畏。

 

【漏盡阿羅漢】 斷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

 

【漸悟】 逐漸覺悟。見二悟條。

 

【漸教】 由淺入深的教法,如先說小乘然後才說大乘是。

 

【漸斷】 逐漸的斷除。

 

【漸次觀】 天台宗三種止觀之一,即先修數息觀,漸進而修至極的實相觀。

 

【漸頓教】 漸教與頓教。漸教是由淺入深逐漸成功的教法;頓教是立刻速成的教法。在天台化儀四教中,藏通別三教屬漸教,圓教屬頓教。

 

【琉璃】 一種青色的寶石,是七寶之一。

 

【琉璃王】 舍衛國波斯匿王的兒子,他嗣王位後,便率兵消滅迦毘羅衛國的釋種,涅槃經叫他琉璃太子。

 

【疑】 狐疑不信,是六根本煩惱之一。

 

【疑見】 對真理懷著猶豫不決的見解,是十種見之一。

 

【疑使】 十使之一。見十使條。

 

【疑結】 九結之一。見九結條。

 

【疑蓋】 五蓋之一。見五蓋條。

 

【疑城胎宮】 阿彌陀佛的淨土的邊埵,有一座以七寶所莊嚴的宮殿,凡是懷著懷疑的心去念佛的人,將來就胎生到這宮殿中,可是在五百年間,不得聽聞三寶之名。因為是疑惑的人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叫做疑城,又因為是胎生的宮殿,所以叫做胎宮。

 

【盡形壽】 盡我們這一世的身形和壽命。

 

【盡未來際】 盡未來世的意思,亦即永恆之義。

 

【盡虛空界】 盡十方虛空以為界,虛空無界,故無窮盡。

 

【福分】 見二分條。

 

【福行】 見三行條。

 

【福因】 招感福報的業因,亦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福地】 寺院的德號,因寺院是生長福德之地。

 

【福足】 見二足條。

 

【福智】 福德與智慧。佛菩薩的化身,即以福德和智慧來作莊嚴。

 

【福業】 召感福報的業因。見三福業條。

 

【福慧】 福德和智慧,此二者是佛菩薩的二種莊嚴。

 

【福田】 田以生長為義,人若行善修慧,猶如農夫於田下種,能得福慧之報,故名福田。

 

【福田衣】 袈裟的別名。

 

【福德】 修人天善行所感得的福分。福德與功德不同,外修事功的有漏善是福德,內證佛性無漏智才是功德,福德功德俱修俱足,才是出離生死苦海乃至成佛作祖之道。

 

【福德莊嚴】 二種莊嚴之一,即修福德之善行以莊嚴佛果。

 

【種性】 各種的根性。

 

【種智】 一切種智的簡稱。見一切種智條。

 

【種識】 種子識的簡稱,是第八識的別名。

 

【種覺】 佛證一切種智之後,便能大覺圓滿,故名種覺。

 

【種子】 法相宗將阿賴耶識中,能生一切法的功能,叫做種子,說它好像植物的種子能開花結果。

 

【種子識】 阿賴耶識的別名。

 

【種種界智力】 十力之一。

 

【種種勝解智力】 十力之一。

 

【稱念】 稱名念佛。

 

【稱名】 稱念佛的名號。

 

【稱名正行】 見五正行條。

 

【稱名雜行】 見五雜行條。

 

【精舍】 寺院的別名。

 

【精進】 又叫做勤,即努力向善向上。

 

【精進根】 五根之一。

 

【精進覺支】 見七覺分條。

 

【精進如意足】 四如意足之一。

 

【精進波羅蜜】 又名勤波羅蜜,見六波羅蜜條。

 

【維摩】 維摩詰的簡稱,華譯為淨名,淨是清淨無垢之義,名是聲名遠揚之義,相傳是金粟如來的化身,自妙喜國化生在此世上,以居士的身份輔助釋迦教化眾生。

 

【維摩詰】 見維摩條。

 

【綺語】 說無禮義不正經的話,是十惡之一。

 

【緇素】 緇是紫黑色,素是白色,僧著紫黑衣,俗人多著白衣,故號僧俗為緇素。

 

【聞慧】 聽聞佛法能生智慧,為三慧之一。

 

【聞法】 聽聞佛的教法。

 

【聞法難】 很難有機會聽到正法,是四難之一。

 

【聞持】 聞佛的教法而憶持不忘,即陀羅尼。

 

【聞持陀羅尼】 簡稱聞陀羅尼,是四陀羅尼之一。

 

【聞思修】 見三慧條。

 

【聞成就】 見六成就條。

 

【蓋】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覆蓋行者的清淨心,使善心不能開發。

 

【蓋纏】 五蓋與十纏。

 

【誓願】 立誓和發願。諸佛菩薩都有總別的二種誓願,如四弘誓願是總誓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與藥師佛的十二願是別誓願。

 

【誓願安樂行】 見四安樂行條。

 

【語密】 如來三密之一。見三密條。

 

【語業】 三業之一,即口之所語,如妄言綺語等是惡語業,如愛語實語等是善語業。

 

【說法】 演說佛的教義。

 

【說通】 能隨順眾生的根機,以巧方便為之說法,叫做說通。

 

【說因部】 說一切有部的別名。

 

【說假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於佛滅後二百年間由大眾部中分出。

 

【說轉部】 經量部的別名,小乘二十部之一。

 

【說出世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於佛滅後二百年由大眾部中分出。

 

【說一切有部】 簡稱有部,別名說因部,為小乘二十部之一。

 

【說障法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說障道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說出苦道無所畏】 見四無畏條。

 

【輕安】 輕鬆安祥。

 

【輕安覺支】 見七覺分條。

 

【遠師】 慧遠法師。

 

【遠行地】 菩薩十地中之第七地名。

 

【銀輪王】 四輪王之一。見轉輪王條。

 

【銅輪王】 四輪王之一。見轉輪王條。

 

【銅鍱部】 上座部的別名。

 

【障】 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障礙聖道。

 

【障盡解脫】 見二解脫條。

 

【魂神】 心識的別名,俗稱為靈魂。

 

【魂魄】 心身的別名。魂是心識,有靈用但無形;魄是有形的身體,是心識的依處。

 

【鼻入】 十二入之一。

 

【鼻根】 六根之一。

 

【鼻識】 六識之一。

 

【嘉祥】 隋會稽嘉祥寺吉藏大師,以寺名稱為嘉祥,是三論宗之祖。

 

【漉水囊】 比丘六物之一,即濾水去蟲的器具。

 

十五畫

 

【增劫】 人壽由十歲起,每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之間,叫做增劫。

 

【增悲】 在菩薩的種性中,有悲增和智增的二種,速斷煩惱而證佛果,叫做智增,不斷煩惱而永利眾生,叫做悲增。悲增智增又名增悲增智。

 

【增上】 增強其向上之勢。

 

【增上緣】 見四緣條。

 

【增上慢】 見七慢條。

 

【增上心】 1.強盛的心。2.定心的別名,因定心的勢力很強盛。

 

【增上心學】 即定學,三學之一。

 

【增上戒學】 即戒學,三學之一。

 

【增上慧學】 即慧學,三學之一。

 

【增長】 增進長大。

 

【增長天】 四王天中南方天之名。見四天王條。

 

【增長廣目】 增長天與廣目天。

 

【廣目天】 四天王天之一。

 

【廣果天】 色界四禪八天中之第三天名。

 

【廣長舌】 佛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廣長,而且柔軟紅薄,能覆面至髮際。

 

【廣長輪相】 大日如來要說真言時,必先現其周遍法界之廣長舌,以證明其言誠實非虛,叫做如來廣長輪相。

 

【廣博身如來】 大日如來的別名。

 

【廣狹自在無礙門】 十玄門之一。

 

【影向眾】 見影響眾條。

 

【影響眾】 又作影向眾,為四眾之一,諸佛與法身菩薩,為了贊助釋迦如來的教化,於是應現如影如響之身,以擁護釋迦如來的道場。

 

【德號】 表現佛功德的名號。

 

【慧】 叡智的意思,也就是確知諸法真相的智慧。

 

【慧力】 智慧有消除煩惱的力量,為五力之一。

 

【慧日】 (喻)佛的智慧如日能照明一切黑暗。

 

【慧可】 北魏洛陽人,初名神光,後在嵩山少林寺拜達摩為師,改名為慧可,承接達摩的衣缽,為禪宗之第二祖。

 

【慧目】 智慧的眼目。

 

【慧足】 見二足條。

 

【慧門】 通入智慧的法門。

 

【慧命】 把智慧當生命。修行人全靠智慧,所以修行人把智慧當做生命。

 

【慧能】 唐朝高僧,係中國禪宗之第六祖。見惠能條。

 

【慧根】 智慧的根性,為五根之一。

 

【慧學】 三學之一。

 

【慧劍】 (喻)智慧鋒利如刀劍,能斬斷一切的煩惱。

 

【慧遠】 中國東晉時人,居廬山,與劉遺民等同修淨土,為淨土宗之始祖。

 

【慧印】 又名智印,即是決定不變的意思,如來的智慧,因契合諸法的實相,而決定不變,所以叫做慧印。

 

【慧印三昧】 產生慧印的禪定。

 

【慧炬】 智慧的火炬。

 

【慧炬三昧】 法華經所說十六三昧之一,入此三昧,能興發智慧之火炬,照明世間的險難。

 

【慧無減】 十八不共法之一。

 

【憍】 憍慢自大。

 

【憍慢】 自大高傲的心理。

 

【憍陳如】 五比丘之一,也就是佛最初的弟子。

 

【摩頂】 佛用手撫摩弟子之頂。通常佛不是為了付囑大法而撫摩弟子之頂,就是為了授記而撫摩弟子之頂。

 

【摩頂授記】 摩頂是佛用手撫摩弟子之頂,授記是授將來成佛的預記。

 

【摩訶】 譯義為大、多、勝。

 

【摩訶衍】 摩訶衍那的簡稱,華譯為大乘。

 

【摩訶衍那】 華譯大乘。

 

【摩訶薩】 摩訶薩埵的簡稱。

 

【摩訶薩埵】 華譯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願的眾生,亦即大菩薩。

 

【摩訶摩耶】 即摩耶夫人,她是淨飯王的夫人,也是釋尊的母親。

 

【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波的簡稱,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

 

【摩訶目犍連】 簡稱目犍連,或目連,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稱。

 

【摩訶般若】 華譯為大智慧,即佛照了諸法實相的智慧。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華譯為大智慧度,意謂乘此大智慧則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彼岸。

 

【摩訶般涅槃那】 華譯為大滅度,或大圓寂入。見大般涅槃條。

 

【摩觸】 學法女六法之一。

 

【摩觸戒】 八波羅夷之一。見八波羅夷條。

 

【摩呼洛伽】 又譯作摩侯羅伽,八部眾之一,即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

 

【摩侯羅伽】 見摩呼洛伽條。

 

【摩醯首羅天】 華譯為大自在天,在色界的最高處。

 

【敷具】 袈裟的別名。

 

【數門】 數息門的簡稱,即數息觀。

 

【數息門】 六妙門之一。

 

【數息觀】 默數呼吸的出入以停止心想散亂的觀法,為五停心觀之一。

 

【樂】 遇好緣好境而心情愉快。

 

【樂神】 即乾闥婆,為八部眾之一。

 

【樂邦】 安樂的邦土,通常是指西方極樂世界。

 

【樂果】 至樂之果,即涅槃。

 

【樂受】 三受之一。

 

【樂說】 四無礙之一。

 

【樂說無礙】 見無礙解條。

 

【樂說無礙智】 見四無礙智條。

 

【樂變化天】 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名。

 

【潔齋】 謂停止淫事及斷除酒肉。

 

【熟酥味】 見五味條。

 

【熱惱】 因痛苦而身熱心惱。

 

【熱鐵地獄】 以熱鐵造成的地獄。

 

【瞋】 惱怒打罵傷害別人,為三毒之一。

 

【瞋火】 怒火。

 

【瞋心】 瞋恚無忍的心,為三毒之一。

 

【瞋毒】 三毒之一。

 

【瞋病】 三病之一。

 

【瞋縛】 三縛之一。

 

【瞋恚】 三毒之一。

 

【瞋恚火】 1.怒火。2.(喻)怒火能將人的一切功德燒毀。

 

【瞋恚使】 五鈍使之一。

 

【緣】 1.事物的相涉關係,如因緣。2.攀附的意思,如攀緣。

 

【緣力】 助緣的力量。

 

【緣心】 攀緣事物的心。

 

【緣日】 結緣的日子。

 

【緣因】 見二因緣。

 

【緣成】 眾緣和合而成。

 

【緣事】 信有因果報應的事實,叫做緣事,若信非因非果法性之妙理,則叫做緣理。

 

【緣理】 觀念真理。見緣事條。

 

【緣緣】 又名所緣緣,即所緣之緣,為四緣之一。

 

【緣生】 眾緣和合而生。

 

【緣起】 1.眾緣和合而生起,也就是各種條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為法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2.事情起始的緣由。

 

【緣起門】 二門之一。見二門條。

 

【緣起中道】 緣起即性空,性空而能緣起,這即是中道義,中道即般若無分別慧,亦名無所得智。

 

【緣起性空】 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說眾緣合成的諸法,其性本空,無有真實的自體。

 

【緣缺不生】 謂雖然主因存在,但缺乏助緣,一切事物還是不能顯現。

 

【緣覺】 又名獨覺,或辟支佛,於佛世聽佛說十二因緣之理而悟道者,名為緣覺,若生於無佛之世,觀諸法生滅因緣而自行悟道者,名為獨覺。

 

【緣覺乘】 二乘或三乘之一,凡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和悟道者,總稱為緣覺乘。緣覺乘修十二因緣觀,自凡夫至辟支佛,論時間,速者四生,遲者一百劫,其修行重在悟證,悟所到處,便是證所到處,故無明顯的階位可言。

 

【緣覺法界】 十法界之一。

 

【緣覺菩提】 三菩提之一。

 

【緣慮心】 四種心之一,即攀緣境界而又思慮事物的心。

 

【緣縛斷】 斷所緣之縳。

 

【羯磨】 華譯作業,即作授戒懺悔等事業的一種宣告儀式,由此宣告儀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業。

 

【羯磨僧】 辦理授戒懺悔等事的師父。

 

【羯磨戒師】 與羯磨阿闍梨同。

 

【羯磨阿闍梨】 又名羯磨戒師,或簡稱戒師,即授戒時讀羯磨文的師父,為授戒三師之一。

 

【蓮邦】 極樂世界的別名,因極樂世界的眾生都居住在蓮花之中。

 

【蓮剎】 極樂世界的別名。

 

【蓮胎】 念佛往生彌陀淨土的人,都在蓮花之中托生,因此蓮花好像母胎,所以叫蓮胎。

 

【蓮座】 蓮華的台座,即佛座。

 

【蓮眼】 青蓮華之眼,即佛眼。

 

【蓮宗】 淨土宗。

 

【蓮宗九祖】 淨土宗的九位祖師,即初祖圓悟大師廬山東林慧遠和尚,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和尚,三祖衝山般舟承遠大師,四祖衡州雲峰法照國師,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和尚,七祖武林昭慶省常和尚,八祖古杭雲棲蓮池大師,九祖鳳山梵天省庵法師。

 

【蓮華】 植物名。印度共有四種的蓮華,即優缽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亦即青黃赤白四種顏色的蓮華,通常所說的蓮華,是指芬陀利白蓮華。佛教以蓮華代表清淨,因蓮華出污泥而不染。

 

【蓮華子】 蓮華部的弟子。

 

【蓮華衣】 又名蓮花服,袈裟的別名,取清淨無染之義。

 

【蓮華坐】 1.半跏坐名吉祥坐,結跏趺坐即是蓮華坐。2.蓮華的臺座。

 

【蓮華部】 胎藏界三部之一,或金剛界五部之一。

 

【蓮華念誦】 五種念誦之一。見五種念誦條。

 

【蓮華勝會】 修行念佛的集會。

 

【蓮華藏世界】 簡稱華藏世界,即諸佛報身的淨土,因為是由寶蓮華所成,所以叫做蓮華藏世界。釋迦的華嚴,華嚴經所說者是,彌陀的華藏,觀經所說之極樂是,大日的華藏,大日經胎藏界密嚴經所說之密嚴國是。見華藏世界條。

 

【誹謗正法】 誹謗佛法。正法即佛法,誹謗佛法的人叫做謗法闡提,因其罪至重,故很難成佛。

 

【調御師】 佛的別名。見調御丈夫條。

 

【調御丈夫】 佛十號之一,佛能調御一切可度的丈夫,使他們發心修道。

 

【論】 佛自己議論問答以辨別道理,或是佛弟子議論佛的說話或法相,只要與佛法相應的,都叫做論,為三藏之一。

 

【論部】 三藏中的論藏。

 

【論藏】 三藏之一。見三藏條。

 

【賢】 證悟真理的人叫做聖,比聖略遜一籌的人就叫做賢。

 

【賢人】 指證得各種果位,但還沒有證得法身的人,如聲聞乘預流果以前及菩薩乘初地以前的修行人,都叫做賢人。

 

【賢聖】 在凡夫之位的修行人叫做賢,已經斷惑證真的人即叫做聖。

 

【賢首】 1.比丘的尊稱,與賢者尊者同義。2.人名,為華嚴宗之第三祖。

 

【賢首宗】 華嚴宗,因此宗為賢首國師所發揚,故別名為賢首宗。

 

【賢劫】 過去的大劫叫莊嚴劫,未來的大劫叫星宿劫,賢劫即現在的大劫,因在此賢劫中,有一千尊佛出世,故稱為賢劫,又名善劫。

 

【賢劫千佛】 現在的住中劫,名叫賢劫,在此中劫的二十小劫中,有一千佛出世,始自拘留孫佛,終至樓至佛,是名賢劫千佛,本師釋迦牟尼佛,為其中之第四尊佛。

 

【賢冑部】 小乘二十部之一,於佛滅後三百年,由犢子部中流出,但所說者與犢子部同。

 

【質多】 又作質多耶,或質帝,華譯為心,即慮知的心。

 

【質帝】 見質多條。

 

【質多耶】 見質多條。

 

【趣】 趣向的意思,眾生受報,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

 

【趣寂】 謂二乘人趣向於寂滅的涅槃。

 

【輪王】 轉輪聖王的簡稱,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輪王有四種,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壽增至二萬歲時,鐵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洲。增至四萬歲時,銅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及東勝身二洲。增至六萬歲時,銀輪王出現,統轄南贍部、東勝身和西牛貨三洲。增至八萬四千歲時,金輪王出現,統轄四天下。通常所說的輪王,是指金輪王。參考轉輪王條。

 

【輪迴】 謂眾生從無始以來,展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沒有脫出之期。

 

【輪寶】 轉輪王的寶器。這種寶器當輪王遊行時,必先自前進,以制伏四方,有金銀銅鐵四種,故有金銀銅鐵四種輪王的分別。

 

【輪轉】 與輪迴同義。

 

【遮戒】 二種戒之一。見二種戒條。

 

【遮性】 遮戒與性戒。見二種戒條。

 

【遮惡】 遮止作惡。

 

【遮罪】 觸犯遮戒之罪。戒有性戒和遮戒二種,殺盜淫妄是性戒,飲酒等禁戒是遮戒。觸犯性戒之罪重,觸犯遮戒之罪輕。

 

【遮那】 又作舍那,毘盧遮那的簡稱。顯教用舍字,密教用遮字。

 

【遮那教主】 毘盧遮那如來是真言兩部的教主。

 

【溈山】 唐潭州溈山禪師,名靈祐,福州長谿人,參百丈懷海禪師,究明心法,值武宗毀佛,裹頭隱藏於民間,大中初,還為山,宏法四十餘年寂,壽八十三。

 

【澄觀】 人名,居五台山清涼寺,唐德宗誕辰,講經內殿,以妙法清涼帝心,賜號清涼法師,為華嚴宗之第四祖。

 

【劍山】 又名劍樹,為十六遊增地獄之一。

 

【劍樹地獄】 十六小地獄之一。

 

【撥無因果】 不相信有因果報應的道理。

 

【彈偏斥小】 彈呵二乘的偏空,排斥小乘的自利。

 

【歎大褒圓】 讚歎大乘,褒揚圓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