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第六輯

 

如本法師著

 

1.佛教見性後,其境界如何?

2.佛教二乘人從因地小乘,如何才能轉向大乘佛道,因而成佛?

3.女眾欲出家,但無女性特徵(無月經、胸部平坦),可否剃度出家?

4.在家修行受持何等經典較為適當?

5.若欲修持淨土法門,應先從何經入門?淨土思想又依據何經立宗?

6.何謂往生淨土三資糧?

7.誦持楞嚴咒有時間的限制嗎?是否只能在清晨誦持此咒?其他如中午、傍晚、……

8.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有何差異?

9.平常生活布施、持戒、誦經、聞法、念佛、參禪、作功德等等都很精進,但是遇上逆境……

10.何謂楞嚴大定?何謂楞嚴咒?何謂楞嚴經之大意?

11.何謂生相無明?

12.若心動念,起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動造作,是否構成犯戒?

13.何謂菩薩行?如何才能成就菩薩道因而成佛?

14.平常皆能注意自心動態,並觀自心無常的情緒變化,是否已達明心?見性又是如何?

15.念佛往生淨土,常聽到說有種種瑞相,瑞相情況如何?如何辨識此人往生西方?

16.往生者可利用媒界和陽上眷屬聯絡,此一說法正確嗎?見到的是否真實可信?

17.菩薩有分十地,從初地至十地中,是否初地菩薩比十地菩薩境界差呢?……

18.佛門之教義,請出家法師為新人證婚,是否得當?

19.畜生道的眾生,可否今生往生西方淨土?

20.佛教說對人要行慈悲,那麼別人欠我們的錢,是否要他還錢呢?

21.平常什供時,都會唱誦『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何謂三德?…

22.食肉十過,何等為十?

23.佛教為何不燒紙錢(冥紙)?有咒語摺成蓮花錢可以燒嗎?如法否?

24.未學佛之前,我曾經從事過特種行業(當妓女),現在有福報接觸到佛法,……

25.何謂『六即佛』?

26.為何說:『未學佛前,看山是山;學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學佛三年,看山又是山』。……

27.何謂『四加行』?

28.開悟證果的阿羅漢都具有神通嗎?

29.誦經念佛為亡者作功德迴向,是否可令墮入地獄的亡者,亦能往生到淨土?

30.受完菩薩戒後,不能再吃魚肉葷食,但是西藏喇嘛出家眾還是跟;一般人吃眾生肉,……

31.我已受過在家菩薩戒,當百歲命終往生時,歸依證、戒牒、海青、縵衣、經書、佛像、……

32.為什麼往生剎那,邀請法師開示助念那麼重要?實際意義如何?

33.火葬與土葬有何差別?何者殊勝有意義?該如何選擇?

34.何謂『無相心三昧』?

35.請師父開示對美國2001年911事件之看法?

36.美國當地報載某宗教集體自殺,死後升天,這種行為舉動正確嗎?

37.既然命終後,快則剎那即隨業投胎轉世去,慢則四十九天即投胎轉世去了,……

38.我遇到不如意、逆境時,動不動就生起瞋恨心,容易發脾氣,不知該如何降伏?……?

39.學佛數年,有心淨化貪心,但是越改越貪心,如何方能頓斷貪心?

40.何謂參禪悟道?參何禪?悟何道?

41.佛為何說婬欲是生死輪迴之本?意義何在?

42.我的嫉妒心很強烈,看到別人比我美貌、有才華、有地位、有財富,我內心很難過,……

43.早課課誦時,有一句『三門清淨絕非虞』,三門如何解釋?

44.如何把『空觀、假觀、中觀』等三觀,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又何謂『一心三觀』

45.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身旁有人在講話,或走動,自己是否能自覺?

46.我常夜間外出,甚至經過墳墓之處,心常驚怖不安,念佛意義何在?有效果嗎?

47.人生苦短,有心往生極樂淨土,如何才能構成往生淨土的條件?

48.何謂『大乘佛法三大體系』?

49.何謂『灰身滅智』?

50.何謂意生身?法性生身?

51.經典中常見四有、七有,何謂四有七有?

52.『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請問師父,正信佛弟子應如何看待這個觀念?

53.我一心學佛,但是周遭親朋好友都說我很消極,我該如何面對這個事實?該如何調整……

54.我一生當中,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為何會被人冤枉、嫉妒、打壓,令我心痛……

55.念佛之時,欲靜反動,不念佛還好,一念佛反而妄想叢生,為何如此?該如何對治?

56.何謂『衙門好修行』?意義何在?

57.我特別喜愛參悟本性,請問性在何處?如何見性?

58.我學佛多年,兒女長大,陸續要結婚,喜宴上該用葷食或用素食,我難以下決定,……

59.人生苦短數十年間,我有心出家,但出家的意志力不堅強,如何是好?

 

1.見性後,其境界如何?

 

修行以見性為宗,任何不宗一派若不以見性為其根本,當視其不了義、不究竟之法門,永遠滯留生滅法中,於有為幻化染污之心起伏動盪而不得自覺,乃屬三界內迼作有相法,若欲出離生死(梵語samsara),成證菩提終無是處,與外道法更無有異也!

 

六祖惠能大師云:『但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本意即在此也,各人在多生累劫修因有淺有深,有廣有狹,因人而異,故今世見性之境界深淺廣狹亦有異也,有見性究竟圓滿者,有見性未得圓滿者;譬如夜觀十五夜之月與初一之月,十五夜之月喻如見性究竟圓滿者,初一之月喻為見性未究竟圓滿者。

 

菩薩(梵語bodhisattva)修證次第第五十二階位中,若證得初地以上,當下便是見性之聖者,初地菩薩見性遜於二地,三地勝於二地,四地勝於三地,如是演推即知修證過程的確有見性之深淺廣狹之異也。

 

修行應以見性為宗趣,見性者即是得見自己本來面目,此本來面目即是不生不滅之涅槃(梵語mirvana)自性是也,行持佛道,修持法門應以不生不滅之佛性做為修行之基礎,也唯有依不生滅心之修證方得不生滅之涅槃自性,因而頓斷生死,永脫六道。

 

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開悟聖僧云:『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見性後此人之心地常處見聞覺知,不斷不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湛然常寂,自由自在,二六時中為人處事中道圓滿,不落惡知見,行為不沾不染於塵欲,覺性特強,漸入圓滿佛道是也。

 

2.二乘人從因地小乘,如何才能轉向大乘佛道,因而成佛?

 

佛法以佛道為究竟圓滿,二乘人、三乘人皆是佛陀度生權宜之便因而所創設,最後還是以佛道為其宗旨。

 

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法華經云:『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

 

大聖佛陀悲心無盡,如是一一導歸二乘三乘行者入於無上菩提,頻頻斑斑可見佛陀出世度生本懷,用心良苦也。二乘行者其心境雖是悟道,但其性亦多有異,瑜伽師地論將聲聞(梵語sravaka)分類為四種:

 

一、決定聲聞,又作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聲聞。謂其久修小乘之法,故今聞小乘教而得證果位,既證小果,就不再進求大乘之法,停留小乘(梵語hinayana),亦稱定性聲聞。

 

二、退菩提聲聞,又作迴向菩提聲聞。此聲聞本是菩薩(梵語bodhisattva),曾經發過菩提心,積劫修道,忽因疲厭生死,退失大道之心而證小果。

 

三、應化聲聞,又作變化聲聞。應化者即是應現變化之意,此聲聞本是諸佛菩薩內秘真實之行,外現聲聞之身,而能引接前二種聲聞歸於大乘,及廣化眾生令入佛道。

 

四、增上慢聲聞,此聲聞自稱已得增上之法而輕慢於他,此聲聞厭惡生死,欣樂涅槃,因修戒定慧之道,稍有所得便謂證果,此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故謂增上慢聲聞。

 

由以上所舉之實例,即知聲聞緣覺二乘人之心性類別,皆有各自來龍去脈,各有其因由,倘若欲令二乘人迴小向大,亦須有諸多增上緣之助成,方得於小向大,譬如要有大乘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的悲智感召,諸佛菩薩之度化,二乘人自己也應迴光返照,心存感恩三寶,一心一意感念四重恩,將心比心,自己能證得二乘果位,皆由佛之所化,理應感念,若欲感念,唯一不二門即是發大慈悲心廣度有情,如此便能發起大乘心念,又能視同四生六道之輪迴(梵語samsara)如同自己之輪迴,眾生之生死痛苦亦如自己之痛苦,如是將心比心,大乘慈悲心油然而發,又見聖教之衰微,眾生福淺薄,沉淪苦海,當下亦能發起大乘之心,總而言之,小乘行者,欲得轉入大乘佛道,各人無量劫來所遭遇皆有所不同,興根器勝劣亦有所不同,因此,由小乘轉向大乘(梵語maha-yana)之遲速深淺廣狹也就有所不同了。

 

3.女眾欲出家,但無女性特徵(無月經、胸部平坦),可否剃度出家?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玩,也很奇妙,剃度出家(梵語pravajyaj)是人人平等皆可行可為,女性無月經有二種:一、因病況而無。二、因更年期後而無。若因先天性或後天性之病況而無,也須視情況而定。胸部平坦或高隆發達,實乃各人業力所使然,只要身心健康,思想正見(梵語samy-agdrsti),胸部平坦有何不可;相對的,如果胸部高隆發達如須彌山,但此人邪知邪見,行為怪異,若一旦剃度出家,這也是佛門之不幸,會把佛教搞得烏煙瘴氣,雞飛狗跳,成為佛門中之罪人是也。

 

若身體嚴重先天性小兒麻痺症、跛腳、盲聾瘖啞、六根不全、雙性人、同性戀者,一一佛陀在戒律堜珜W定不行剃度,若行剃度出家,為人剃度者與被剃度者皆有無量罪過與墮落之因。

 

畢竟這是形象問題、威儀問題,避免讓無數之人起譏嫌、誹謗、造口業、退道心、善根不起,劣比勝多,眾生反感造口業者比好感讚歎者遠勝數倍,得不償失。乃佛陀大慈悲心方便之教也,身心殘障,在家修有何不可,何況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依佛所教而修,成佛人人平等哩!

 

4.在家修行受持何等經典較為適當?

 

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教典,一一無非欲令法界一切有情普皆成佛為目的,但佛法是一味的,成佛是唯一的終極目標,二乘三乘皆是佛陀當初之權巧方便教化,是故經典有大小二乘、權實二法、了義與不了義之門,茲當受持經典之際,實在有須要選擇了義正法之經典而修證,當今社會逢遭末法,邪師邪法揮舞,亂象繽紛,讓人有莫衷一是之感,甚至你擁有可貴的善根(梵語kusala-mula)被邪師邪法所導向錯誤之極端旁門左道,自己不能自覺,還感謝對方的恩典,此人實乃可愍可憐也!

 

若真誠要學佛修道,理應事理圓融並進:事者先三歸(梵語tri-sarana-gamana)、五戒(梵語panca silani)、菩薩戒循進而上。理者即是受持經典,聽聞了義正法,若欲研讀經典者,可依循下列程序細膩參究閱覽佛經即可:四部阿含經(雜阿含、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佛教三經、六百卷大般若經、維摩詰經、淨土三經、八十卷華嚴經、圓覺經、法華經、楞嚴經。一旦對一代如來聖教已能體解大道之際,就可一門深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學佛之人應提起大智慧觀照諸法實相,莫令一切邪師邪法入心,干擾你的知見,影響你的行為,形成無法救度因而墮落之不歸路。提倡消災解厄、特權改運改命、談玄說妙、經懺度亡、詭異悚然邪說、符咒驅邪魔、自謂佛菩薩羅漢來示現、為人廣說三世因果、炫耀自己,這些可怕的佛怪,皆當遠離,如此邪見諸經也應棄之太平洋,若遇如此邪師也應慧劍斬情絲,不留禍患是也!

 

5.若欲修持淨土法門,應先從何經入門?淨土思想又依據何經立宗?

 

淨土乃十方諸佛欲令眾生成就佛道因而大悲願力所成之淨土,淨土宗所依據之三部經典,皆讚歎淨土清淨莊嚴之正依報,皆有詳備闡述,即是佛說無量壽佛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再加世親菩薩所造之往生論,共稱淨土三經一論,是淨土宗所立之往生淨土思想是也,今將三經一論之大意概說敘述如下:

 

佛說無量壽佛經:說明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在過去世中,在世自在王佛座下發大菩提心,願成佛度生之弘願,因而佛為之剃度出家為比丘,法名法藏。世自在王佛為滿足法藏比丘度生之大願力,將十方無量世界所有之淨土最殊勝處,變現二百十億佛之淨土讓法藏比丘親自目睹其神聖莊嚴微妙淨土,法藏比丘親眼所見後,具足五劫思惟精取二百十億最微妙、最莊嚴、最殊勝之淨土而組合,當下於世自在王佛前發下四十八大弘願,最後成佛,也由他之弘願建設了清淨莊嚴微妙之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接引九品往生之九法界眾生來其清淨國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本經指示我們用觀想之法門,觀想極樂世界正依報之莊嚴,達到心入觀想極樂正依報莊嚴光明,觀想得清清楚楚,無惑無動,入境三昧,因而自力與佛力接引往生淨土。

 

佛說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buddha)介紹極樂世界清淨微妙莊嚴之舉,並說明往生淨土者皆與阿彌陀佛之壽命一一皆無量壽,以持名念佛而達念佛三昧即得往生淨土,一旦往生極樂淨土人人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 ,直至成佛之殊勝法門,共有六方諸佛稱讚西方淨土殊勝難得之金言,末了釋迦牟尼佛也勸化五濁惡世之眾生發願願生極樂之懇切婆心。

 

往生論:乃世親(梵語Vasubandhu)所造論,北魏菩提流支譯,全部稱為無量壽優婆提舍願生偈。又稱淨土論、往生淨土論、無量壽經論、無量壽優婆提舍經論。

 

本論是依無量壽經作願生偈,讚歎極樂淨土之殊勝微妙莊嚴,闡說修習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等五念門,勸往生西方極樂是也。

 

若欲修持淨土法門者,應從淨土三經著手研習,次第即: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佛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往生論是也!再加上楞嚴經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如是而受持更令淨土法門具備圓滿無礙。

 

6.何謂往生淨土三資糧?

 

信願行即是信仰、發願、修行。淨土宗依此三者作為往生淨土根本願理,稱為往生淨土三資糧。資糧者,譬如遠行,一者須要資財,二者須要糧食,若缺此二事,絕對難以到達,於此三種資糧中,又有帶帶關係,先由信生願,由願生行;若信不具,則願與行皆無從成立。

 

現在深入而論之,信仰者應具足四種信心:一者深信娑婆是苦海,幻化無常,苦多樂少,離多聚少,穢多淨少,五濁(梵語panca kasayah)惡世,輪迴六道四生,苦不堪言。二者深信極樂清淨微妙快樂,但受諸樂,無有眾苦,西方淨土正依二報莊嚴神聖,壽命無量,一生成佛。三者深信釋迦無虛言,三藏十二部聖典,依之修證即可成就無上菩提,九法界有情依之而成道,依淨土法門奉行念佛三昧,一一如願得以往生淨土。四者深信彌陀無虛願,阿彌陀佛履行四十八大願,願願度眾生,只要虔誠一心稱念佛號,無有一位不被彼佛接引往生者。

 

發願者,即是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不猶豫,歸心似箭,纖塵不染,一心(梵語eka-citta)向極樂,唯是彌陀慈父是依怙也。

 

修行者,既已信仰堅固,毫無動搖,而且發願已定,緊接著即是念佛修行,達到妄想不生,念佛三昧,如此一來,往生淨土必成,頓斷生死,永脫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畢竟成佛矣!

 

7.誦持楞嚴咒有時間的限制嗎?是否只能在清晨誦持此咒?其他如中午、傍晚、夜間、午夜是否不可誦持呢?

 

持誦楞嚴咒或佛門中之咒語是修持法門之一,因持咒而得定,因定發慧,因慧破妄想無明(梵語avidya),而證一心,因一心逐漸見性,因見性起修,究竟成佛為宗旨,這才是持咒之本意,佛弟子若拾離持咒本意,另外有其它想法與作用,一一皆是權巧之宜,譬如驅魔、消災解厄、求福延壽之類,這是令中下根基之輩之所受用而已!並非佛陀令弟子持咒之實際意義也,所以持誦咒語絕對沒有時間限制,任何時刻皆可持誦本咒,不論中午、下午、傍晚、什夜皆不受限制。

 

在楞嚴經所記載阿難尊者受摩登伽女婬難未逞,事因是由佛陀誦楞嚴咒,由文殊師利菩薩(梵語Manjusri)護送到婬室,佛之威德神力特強不可抗拒,當下把婆羅門外道之邪咒破得粉碎,把阿難尊者在迷糊糊中拯救而出,此時大約在早上八、九點之時刻,正是沙門托缽乞食之際,符合佛制,也就是佛陀在早上八、九點許持誦本咒,因人、因時、因地一一皆可持設咒語,佛弟子怎可把持咒劃分何時可,何持不可之有乎?若不明事理真相妄加臆測,有違佛陀為何持咒之真實意義,豈不是佛門中之外道或逆子之罪耶!

 

的確佛門中有極少數出家眾與在家眾有如是不明事由之真相,對本咒前因後果,不甚理解而一知半解令正法學子有心生堪虞之疑慮也!正信佛弟子既明真相,對於持誦本咒就不該猶豫何時可誦持,何時不可持誦!畢竟持誦咒語之本質意義,是令心不鬆散而得專注一心,達成念咒三昧,如是一步步循進,終極以無上菩提為歸也。

 

8.在家修行與出家修行有何差異?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法門無量,歸元無二。修行究竟目標都是為了成就佛道,這是沒有什麼異議的,但是在在家份與崗位上與出家身份崗位上的確有因人而異;往往在家修行者,因為有家庭累贅,要經理事業,籌謀人際,應酬交際,鞏固家計,維持家庭大大小小情感,照顧兒女妻子眷屬等等,如此的牽絆、壓力、執著、煩惱(梵語Klesa)、痛苦,已經難以喘氣翻身之下,處處又難以分身,在家眾欲於在家修行,實在雪上加霜,火上加油,憑以如此環境之下,焉能自在自由修行上道乎!難怪社會人士諸多善根深厚者,欲勤令他學佛,十之八九皆以宛轉拒絕抗推,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感,無奈業力所牽,但業力又是自己所作所為,足見在家修行也是修行,僅能學習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大乘精神,修證多少算多少,但是薄地凡夫之福慧有限,禪定(梵語dhyana)功夫如空中羽毛而隨風飄動,無根不定,處處染境生心,隨境所轉,內心起伏動盪不安,進進退退,時喜時憂,情緒不穩定,如是道業欲得成就,實有如空中樓閣之美夢,難以實現;在家修行畢竟是與社會打成一片的有欲法門,眾生之所以眾生(梵語bohu-jana),就是多生累劫皆與塵欲周旋至今尚未出離,如此有欲修行法門,欲跳脫淨化欲行實在要付出數倍功力,勇氣、毅力、耐力、精進、代價方得有稍少之道業成果。

 

的確有極少數在家修行者,由於自己的福報因緣相當好,譬如婚姻美滿,事業順利昌旺,人際周圓,兒女上進成就,出人頭地,社會上拚出一片天,無有後顧之憂,這種條件是不錯的,也能以在家修行而立足。佛弟子應扮演先知先覺,應正覺世間是無常的、生滅的、夢幻的、可壞性的、再多好條件環境也抵擋不了無常生滅的洗禮,茲當逢值年老之際,或事業、人際、兒女、婚姻起了無常變化之時,又是一波令人足以堪憂的悲劇。

 

所以佛陀慈父言諭有情眾生云:逆境是無常(梵語anitya),順境亦當無常,無常變化不可抗拒,諸法生滅不已,畢竟此乃娑婆五濁惡世也。

 

出家修行是無欲行之法門,是斷欲修行,所以佛陀說明若要出家行道,理應割愛辭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方得稱為沙門(梵語sramana),既然發大勇猛心欲出離生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要行無欲行,不得婚嫁,經營事業,交際應酬,與人拚名望地位,為財為利,為妻子家庭,這一切皆與正法不相應,普令頓斷,專注一心參禪悟道,念佛三昧,剋期取證,成就菩提涅槃,如是從假入空則成大智,從空出假則成大悲,悲智圓滿,佛道不求自得,這就是出家修行殊勝不可思議之處。

 

開悟聖僧云:『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不滅名涅槃,無明頓斷名智慧(梵語jnana)。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開悟聖僧云:『出塵離俗非易,拋棄恩愛甚難;如無衝天大志,焉能入聖超凡。』

 

開悟聖僧云:『海闊天空渺無涯,三衣一缽飯千家;自性自在塵不染,菩提種子自開花。』

 

9.平常生活布施、持戒、誦經、聞法、念佛、參禪、作功德等等都很精進,但是遇上逆境考驗時,心中仍然紛亂無序,是否用功不夠,該如何應對?

 

用功修行,精進佛道,這是無庸置疑應履行修證的必要,平常很虔誠而行布施(梵語dana)、持戒、斷惡行善、誦經、聞法、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參禪、作功德等等,這是力行佛道的前方便,已證得阿羅漢的聖者,也有微細的習氣,又何況凡夫遭受逆境考驗,在在心中仍有紛亂無序之狀況,這不代代表你無修行,或功力沒有進步,應該要明白!水滴雖微,漸盈大器,細水常流,則能穿石。譬如你未學佛前,平常一天罵人十次,茲因你學佛後,有心改善你的口業(梵語vak-karman)而不罵人,已經一日僅罵人三次,乍看之下雖然還會發火動怒罵人,但是我們可肯定,你已經有進步有突破了,最起碼你已經改掉七次不罵人了,是嗎?小境界能安定不亂,大境界雖被考倒,功力不夠,不足以掛齒,又何況你罵人之後,你心地具足強而有力的自覺,我罵人是不對的,會無形中遣責自己剛才罵人的不是,有痛改前非的美德,畢竟你的心地有心學道故。希望仁者您給自己多一點時間,來逐漸淨化你的無明煩惱、習氣(梵語vasana),何以故?十方諸佛之所以成佛,亦須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證而成,諸佛如是,我輩佛子亦當如是,仁者有如此正見實義,您之勇猛精進、布施、持戒、誦經、聞法、念佛、參禪、作功德等等,亦將福不唐捐,今植福之本,未來際必當開花結果,遭逢逆境心不亂又能轉境,心靜如水,永處涅槃,禪定深固如須彌山,三覺圓滿,正與十方諸佛功德正等無異是也。

 

唐朝布袋和尚云:『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開悟聖僧云:『人人有個真面目,須離知解與見聞;掃卻情執入真際,當於言下悟己靈;從此不落凡塵位,振臂一吼絕古今。』

 

10.何謂楞嚴大定?何謂楞嚴咒?何謂楞嚴經之大意?

 

諸佛最深最廣最大最尊之大定也,楞嚴大定出生一切諸佛,能演化無量禪定,一切禪定皆由楞嚴大定所生出,此楞嚴大定唯佛所證所得,三乘二乘人未得未證此大定,六道眾生更沾不上邊緣,唯佛獨有也。

 

楞嚴咒者,乃出自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之第七卷經文內,又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此咒之由來,乃是阿難尊者至外地托缽(梵語pindapata)行乞,遭受摩登伽女之誘惑,將近破戒,佛陀知阿難尊者被淫術所困,遂派遣文殊師利菩薩以此神咒護持之,令外道邪咒術破碎,將阿難尊者帶回佛陀精舍後,摩登伽女也尾隨而至。此時佛陀大慈大悲也為摩登伽女開示法語,此女也隨之出家學道,不久也證成阿羅漢果位,此乃希有曠世之美談,更成為佛門中罕有之出世善舉。

 

楞嚴咒之由來就是如此情況而誕生,持誦楞嚴咒其功德(梵語guna)利益之大不可言喻,讚歎莫能盡,今引經據典節錄如下:

 

楞嚴經云:『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祕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正遍知覺,十方如來(梵語tathagata)執此咒心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十方如來乘此咒心坐寶蓮華,應微塵國;十方如來含此咒心於微塵國轉大法輪,十方如來此咒心能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記;十方如來依此咒心能於十方拔濟群苦,所謂地獄(梵語naraka)、餓鬼(梵語preta)、畜生(梵語tiryagyoni)、盲聾瘖啞、怨僧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大小諸橫、同時解脫,賊難兵難、王難獄難、風火水難、飢渴貧窮,應念銷散;十方如來隨此咒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琩F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祕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楞嚴經、楞嚴大定、楞嚴咒,是大乘佛法之殊勝特色,楞嚴經其精神內涵,解脫之道含概大乘法三大體系,所謂性空唯名系、法相唯識系、真常唯心系是也!

 

是故!楞嚴經有所謂如同一部小藏經之美談,畢竟本經含概有阿含思想,大般若思想,華嚴思想,天台思想,淨土思想,密乘思想,律宗思想,禪宗思想,又具大小二乘思想,權實二教,思想邏輯嚴密,組織周圓,文學素養高節,理事圓融無礙,實乃希有難得之大乘出世法寶,汝如是問,吾如實答也。

 

11.何謂生相無明?

 

生相無明又作無始無明、元品無明、根本無明(梵語mulavidya),相對於枝末無明。就是一切煩惱之根本,不覺迷妄之心。於真如(梵語bhuta-tathata)之海中,起動最初之一念者,即是此根本煩惱。

 

勝鬘經云:『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

 

無始無明就是無始以來即痡`存在之無明,為生死流轉之根本惑體。平等法界之理不達,妄隔平之理性,稱為無明;又如是闇惑之心,隔離理性,故又作間隔。依此無明之間隔而生種種煩惱,造種種業,受種種果報。勝鬘經、大乘起信論等諸經論稱為無始無明,菩提心論則稱為無始間隔。

 

天台宗將之分為三惑:

 

一、見思惑。

二、塵沙惑。

三、無明惑。

 

頓斷見思惑即證阿羅漢果位,頓斷塵沙惑即證菩薩果位,頓破無明惑即證無上佛道之果位是也。

 

12.若心動念,起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動造作,是否構成犯戒?

 

動念頭,會感果,但是感應果報亦須眾緣和合。若約小乘立場而,言心動念起貪欲(梵語iobha)、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動造作,這是沒有過失的,何況犯罪之有!只是在心裡蠢蠢欲動,讓你不能安寧,你就應該剷除淨化掉,千萬不得姑息養奸,使它成群結隊,干擾你的情緒,壞了你的道心,因而使自頹喪沉淪,難以上進,因此,有必要提起勇氣大刀闊斧破滅你內心一切的妄動顛倒心,使其清淨無染,光明自得,自見法身佛才對。

 

若約大乘立場而言,若動念起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實際上並無付出行動造作,這當下便有過失了,犯了微細心戒,理應勤加懺悔,撲滅內心妄動雜草,普令心地清淨解脫(梵語vimoksa),何以故?因為大乘戒是傾向心戒、理戒,為眾生而持戒的,若犯心戒即有罪過,大乘菩薩之戒法尚屬圓滿之戒,無對立法,堨~一如之戒,菩薩度人利人都來不及了,何況那有損眾生之理,因此一旦動了非法妄念之剎那,即成傷及自己法身(梵語dharma-kaya)之德,萬萬不可魯莽妄想叢生,傷毀自性與無辜眾生是也!

 

譬如大乘戒立場而言,菩薩發心成佛,雖未得證果,尚屬因地修行,如果路上有車禍,有一位莊嚴妙少女因車禍受傷之際,因痛嚎泣,極須救度護念,此時之刻,這位發心菩薩當下便會奮勇搶救少女,讓少女免受痛苦傷亡,為了救此人,那怕定力不足有染污起了淫心,在大乘菩薩道的精神特色之下,這是可以開緣的,可行方便法門的,縱使自己心生染污也是自由意志發自內心的悲願,雖墮地獄亦心甘情願毫無悔怨,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精神旗幟永遠是四生六道內心中不可磨滅的大慈悲心堡壘。

 

若論小乘而,言這樁車禍擺在眼前,這位受傷美妙少女哀嚎求救之際,小乘行者因為受持戒法之由,傾向事相戒、外相戒、外在戒之故,自認為寧可持戒而死,不為犯戒而活,以自居之大前提為由,當下可以不拯救車禍少女,這並沒有犯戒之有!

 

綜觀大小二乘之持戒動機意義,實在懸殊有別。原則上,大乘著重心戒,堨~兼顧,菩薩戒處處為眾生著想,若為大局救護眾生寧可自墮,雖毀戒法亦屬自願,這是菩薩悲心徹骨之特色與精神。所謂菩薩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薩於此初發心。小乘著重事相戒,自度自利是根本原則,也難怪小乘行者在十方國土中,都給一切眾生的感受是獨善其身,觀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如牢獄,視生死如冤家,正所謂:悲願不足空智性,必墮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乘。

 

開悟聖云:『不發凡夫心,不發二乘菩薩心,不發佛心,不發一切心,是名真發心。我即無我,不執著無我;生即無生,不執著無生,名通達佛道。』

 

開悟聖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性本性空,大空大有,不空不有。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所作福德,皆不貪著,然後隨力應物,能所皆忘,是為大捨,捨無所捨,自見法身,法身平等,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13.何謂菩薩行?如何才能成就菩薩道因而成佛?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梵語(bodhi-sattv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薩怛縛、扶薩。意譯為大道眾生、覺有情、大覺有情、道心有情。意思就是求道求大覺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者,就是覺、智、道之意;薩埵者,就是眾生,有情之意。總而言之,即是以智慧上求無上菩提,以大慈悲心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也就自利利人二行圓滿之勇猛求菩提者。

 

當菩薩應該發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受菩薩戒,而行菩薩道。十方諸佛一一皆在因地時發過菩提心,菩薩心即是成佛之心,發過菩提心當下即是菩薩,是故,華嚴經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華嚴經云:『若有眾生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希有,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佛法故。』

 

開悟聖僧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一切經論在在呼籲佛子應發菩提心,一旦發過菩提心當下就是菩薩,不用客氣,只是菩薩的類別有五十二階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等菩薩果位,概略又可分為四種菩薩:

 

四類性質菩薩:

 

一、名義菩薩

二、凡夫菩薩

三、登地菩薩

四、佛菩薩

 

既然發心學佛就是要成就佛道,要成佛就必須當菩薩,當菩薩的條件就是要發菩提心,發過菩提心當下就是菩薩,菩薩為因,佛為果。這是約理而言。若論若事相,必須奉行三歸、五戒、菩薩戒,一一循進而入門。佛弟子倘若能以事透理,以理證事,達到理事圓融無礙才是真佛子。

 

相對的,如果只是執理廢事,或執事廢理,走入兩極化之偏失,只是帶來自困其身,佛道欲成就,遙遙無期,僅是劃餅充飢,紙上談兵,甚至是夢幻空中樓閣而已!

 

因此,期望佛子要切實奉行菩薩道,應做到發菩提心當菩薩,更應如法受菩薩戒,圓成理事無礙,如鳥雙翼不可惑缺之境域,緊接著應奉行菩薩六度波羅蜜,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廣行萬行,並深入三藏聖典,明心見性,成就三覺,頓破三毒、三惑,證三身(梵語trayah kayah)四智,成就十力、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究竟成佛。

 

開悟聖僧云:『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尊者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心,明心見性,除此心外,無佛可得。』

 

開悟聖僧云:『本性空寂,莫取一切相,即合聖意;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14.平常皆能注意自心動態,並觀自心無常的情緒變化,是否已達明心?見性又是如何?

 

明心是明心,見性是見性,有明心未必有見性,見性確定有明心;但聖者明心亦有含概見性。心如水波,性如水,離水無波,離波無水,水波一體;離性無心,離心無性,心是性之用,性是心之體,心性一體;離性無心,離心無性,心是性之用,性是心之體,心性一體,只是體用立場不同。

 

平常皆能注意自心動態,並觀自心無常情緒變化,這僅是看到心的作用,毫無見性,不見心是性之用,若能體證性體在生滅中實在是不生不滅之道,生實無生,滅實無滅,生即滅、滅即生,生滅不二,這才是悟性、悟體。所以說,凡人只見心不見性,見心容易,見性難,又凡夫往往將見心誤當見性而說,可謂自誤誤人,自欺欺人,以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如是誤導眾生不但毫無功德可言,應該說是罪過無量!

 

開悟聖僧云:『在家修道我是誰!出家修道我是誰!無名無姓我是誰!證悟自性又是誰!』

 

開悟聖僧云:『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處處無所著,如日處虛空。』

 

15.念佛往生淨土,常聽到說有種種瑞相,瑞相情況如何?如何辨識此人往生西方?

 

實有阿彌陀佛,實有西方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自古至今往生者其數不勝枚舉 ,瑞相頻頻層出不窮,有人念佛精進專注一心,得念佛三昧,信願行具足,普見佛來摩頂,見蓮華,佛為說法,見三聖,親聽天樂鳴空,見極樂國土清淨莊嚴微妙,乃至臨命終前自知時至,自在立化、坐化,吉祥臥而西逝者不計其數,各人修行深淺廣狹,智慧根機有別,善根多劫初發心亦別,是故所見之瑞相亦有懸殊,往生自在與不自在程度,亦有別異。

 

往生淨土之剎那如果業障(梵語karmavarana)沒現前,諸病不生,現世又勇猛精進,世間感情放得下,修證有佳,此人往生狀況絕對令人滿意,因為無諸業障障礙,心地不受干擾,情緒安祥,如此正念念佛,阿彌陀佛乘其本願力,當下蒙受接引往生西方淨土。

 

心不顛倒,不貪戀世間,剎那間速離娑婆(梵語saha)五濁惡世而生極樂淨土,心越清淨不污濁,清淨度高,見佛光明越光明亮麗;心若污濁,見佛光明隨之差異!往生品位高低,與其信願行,在世修持福慧,有密切的關係,並應將所作所為之一切善事功德,普皆迴向西方淨土,這都是構成往生淨土的一切資糧,迴向(梵語parinama)極為重要,含有一股向心力、超越、淨化、速脫五濁、光明、解脫、目標、最後歸宿,求佛加被接引等等廣義之境,今略舉慈雲懺主迴向文一則供養諸君,以利修行可遵: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薩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此文古今大有靈驗,或有於正發願時,見諸瑞相,或睡夢中,得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若能以此迴向文作為往生淨土與佛交流對話,這是最好不過,也是最莊嚴神聖的迴向文。

 

若欲辨別往生者往生何方,這跟往生者的解脫與無解脫,自在與不自在,境界高低各有所不同,若解脫者,現世任何時刻當下就往生了,自在涅槃了,何有往生何方之有!但對眾生而言,硬性欲知其往生何方之必要,唯識宗裡亦有如是明示:

 

唯識宗:『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

 

16.往生者可利用媒界和陽上眷屬聯絡,此一說法正確嗎?見到的是否真實可信?

 

當今之社會神棍、佛怪、江湖郎中、詐騙集團四處流竄,可謂末法眾生之可悲愍,往往十之八九皆受其詐騙,眾生之所以眾生就是沒有智慧,雖擁有善根,因善根而被騙,善根是好事一件,但必須具有智慧才行,不然生活在這動盪不安的社會,人心不古,只要得到你的金錢財物,不惜一切手段,詐騙,大打妄語,心狠手辣強悍奪取,無所不用其計,讓人不得不防範這些時代性的敲詐騙術江湖郎中,眼睛應睜大一點,莫使被拐騙,何以故?佛在地藏經分明告訴我們,人死亡後,快則一剎那即隨業投胎轉世去了,慢則七七四十九天便隨業轉生他道去了,為什麼佛陀的話聽不下去,偏偏聽那些神棍的歪理十八條,條條有理之騙術呢!也就是說,人一旦往生之後最慢四十九天就得隨其業力投生受報去了,六道中任何一道不是你可以選擇的,是由你所作所為的業力來決定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非佛菩薩派遣你去的,也非神明推你去的,一切皆由業力來驅使決定也。

 

是故!社會上諸多神棍一一皆仗神仙、佛菩薩、鬼靈、夜叉、羅剎等等名義來行騙,這些都經過細膩安排、包裝、修飾、訓練、沙盤演練過,這一切都是莊嚴(梵結vyuha)的騙局,抓著人心的弱點與痛苦的抉擇,最後達成騙得你的金錢財物,甚至騙得你的色身,慘不忍睹。雖是如此,但還是有許多人明知又故犯去受騙,我稱之為愚癡(梵語moha)加百級,此人不可原諒,氣死閒人。又稱為欠神棍債。又稱愚癡凱子,但有一些人是沒錢借錢給神棍,真是一樣米飼百樣人,實在不為過。

 

大聖釋迦佛不會打妄語,佛子對正法不能正信到這一關,怎可堪稱三寶弟子呢?要明白呀!神棍假藉媒界與陽上眷屬互為話交流,這是騙術伎倆,人為因素,是有心人士在欺騙被害者,其真實性微乎其微,萬萬不及一;佛陀在經典已經告訴我佛弟子,末法中邪師邪術如琲e沙,眾生為養家計,依此邪術邪法,將以佛菩薩、神仙、鬼神、鬼靈、夜叉、羅剎充當媒界,找出適當之人附之其身,演說邪法邪術,達到騙財騙色之目的,豈可不慎戒之,勿令放縱迷惑狂妄之法也!

 

17.菩薩有分十地,從初地至十地中,是否初地菩薩比十地菩薩境界差呢?有階級之分嗎?但為何又說:『佛佛道同,法法平等呢』?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這絲毫無有疑問,修行到了佛的境界,一切皆平等,所謂佛佛智慧平等,慈悲(梵語maitrya)平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無礙辯平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梵語sad abhijnah)平等、喜捨願力平等、神通平等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境界無有高低偏失,所證之一切法亦平等無有高低偏失;換句話說,佛是最圓滿至高至尊之處,沒有比佛更高更上至尊的了,到達佛的境界稱之為無學絕學之境。

 

那麼!菩薩從初地至十地中,其境界所證亦有次第高低之別,亦有境界階級之分,初地比二地境界低,三地比二地高,三地比四地低,五地比四地高,依此類推而比上,地地增高,所證境界(中道實相,法身涅槃、福慧、諸法義諦)高低有別,故地地有別,初地不知二地事理,二地洞徹一地事理,一地二地不知三地事理,三地了達二地一地事理,如是推循而上,地地增高。

 

譬如:國小不知國中學科,國中能了解國小學科;高中能了知國中國小學科,國小國中難解高中學科;國小國中高中難解大學學科,大學能正解國小國中高中學科;又如十二夜之月光不如十三夜之月光的光明,但十三夜的月光遠勝過十二夜的月光;十二夜、十三夜月光不如十四夜的月光,但十四夜的月光遠勝過十二夜十三夜的月光。如此譬喻實不難明白,菩薩所證之十地,地地增上,地地有別,亦復如是!

 

18.佛門之教義,皆欲使人人離欲出塵同證菩提為上策,但為何請出家法師為新人證婚,是否得當?

 

為新人證婚實乃世間法(梵語loka-dharma),與出世法似乎有相矛盾之處,事實上,立足大乘佛法,離開世間法,出世間法不可得,何以如此?因為世間法實相淨化,當下世間法即是出世間法。

 

菩薩法師為新人證婚,是以入世度生為出發點,何況新人結婚已是事實,不證婚也得結婚,證婚也得結婚,與其如此,與之廣結佛緣,令新人結婚法喜充滿,八識田中烙印佛法金剛種子,豈不是兩全其美,雙贏之下有何不可,為新人福證之際,應機說法,成為正信三寶弟子!如此之舉,亦為菩薩法師發心入世度眾之方便權宜也。

 

19.畜生道的眾生,可否今生往生西方淨土?

 

往生淨土亦須具足往生淨土之條件,若無具足往生淨土的條件,是往生淨土不成的,具足何種因緣條件方能往生淨土呢?就是信願行三資糧,信心具足,發願往生,修行念佛普得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乃至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極樂世界),請問畜生道(梵語tiryagyoni-gati)之輩是否已具足這些因緣條件了?如果有的話,當然往生淨土有何不能,問題在畜生道之眾生沒有具足這些條件因綠的話,怎麼能夠往生淨土之可能呢?

 

在佛門中頻頻傳聞某些佛寺有流浪狗住在寺中,也隨出家眾念佛繞佛,命終火化說有狗舍利,因此見人便說,此狗善根深厚,能隨眾繞佛,火化有舍利子,於是大打妄語,見人便道:此狗有往生淨土云云...

 

這種妄語實在太離譜了!請問狗子能懂得信仰西方極樂世界嗎 ?明白發願往生淨土嗎?了解念佛動機意義嗎?曉得西方三聖嗎?極樂世界正依報莊嚴懂得嗎?既然是未知數,同時也不明白淨土種種情況,何以可得往生西方淨土呢?足見發表這篇邪知邪見之謬論,此輩之人對淨土法門歪曲真相,並有污衊淨土法門之咎,此行動與思想之舉,實乃不該與欠加對法義的思考,令正信佛弟子深感納悶與遺憾!

 

又何況真正之舍利子(梵語sarira ),是由勤修戒定慧,漸消貪瞋癡,逐證無為法,有修有證,是無上福田(梵語punya-ksetra)方可得之。

 

金光明經云:『舍利子是由勤修戒定慧功德所熏修,甚可難得,最上福田。』

 

狗子茲當如然,那麼畜生道依此類推,亦復如是!

 

20.佛教說對人要行慈悲,那麼別人欠我們的錢,是否要他還錢呢?

 

慈悲(梵語maitrya)要有智慧(梵語jnana),智慧中有慈悲,菩薩行者應履行悲智雙運中道而行。換句話說,有慈悲無智慧便生顛倒邪見,成為爛慈悲敗壞的菩薩;有智慧無慈悲便成二乘獨善其身,兩極化皆有失佛法本意。

 

因此之故,佛陀告訴我們學佛要行慈悲法門,但不是意味著慈悲中無有智慧引導,致使對事理的認知有所缺失,慈悲要觀看一切人事物的事實真相,其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有全盤的正覺,站在公平、因果、道德、公理、真相來論其慈悲這兩個字。

 

如果別人欠我們的錢,若不用他還錢,這也有不中道之處,因為欠錢還錢是理所當然之事,合乎因果律,若對方不還錢,那是對方無慈悲,若你不要他還錢,這也可以,沒有過失,但對方的心境你畢竟不甚了解,或許養成他欠債不還之惡習,反而因你之慈悲,卻害了對方有欠不還而落入惡因果中,你之慈悲也將非慈悲之本質了。

 

如果他欠錢還不起,極需別人救助的話,你可以不用他還你的錢,這個動機與意義,就是慈悲的精神表現了,所以慈悲要有智慧的滋潤,意義在此,也才不致於成為佛門中的敗壞菩薩,顛倒邪見的菩薩。

 

21.平常午供時,都會唱誦『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養。』這當中,何謂三德?何謂六味?

 

三德是輕軟、淨潔、如法。六味是苦、醋、甘、辛、鹹、淡。

 

是出自於大般涅槃經卷一序品,佛臨涅槃時,諸優婆塞(梵語upasaka)為佛及僧(梵語samgha)備辦種種飲食,其食甘美,具有三德六味。至後世,成為寺院每日上供所念之供齋句頌。

 

22.食肉十過,何等為十?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中,記載食肉有十種過失:

 

一、眾生是己親,謂一切眾生輪迴(梵語samsara)於諸道,互相生育而遞為眷屬,以此因緣(梵語hetu-pratyaya),故所食之肉無非親屬。

 

二、見生驚怖,一切眾生皆護身惜命,若遇食肉之人,則驚怖遠離。

 

三、壞他信心,世間行善之人,若見僧者食肉,即生毀謗之心,以為佛門中無有真實修梵行者。

 

四、行人不應食,菩薩為求出離生死,當修慈悲之行而少欲知足,故不應食肉。

 

五、羅剎習氣,羅剎者即是速疾鬼,習氣者即是先世餘習之氣。謂沙門(梵語sramana)於宿世中曾經做過羅剎之眷屬,今雖出家在佛門中,然因往昔之餘習,故見食肉者歡喜親近。

 

六、學術不成,學道之人若好食肉,則污染梵行,於如來無上聖道,出世解脫等,不得成就。

 

七、生命同己,學道之人應起慈心,諦觀一切眾生之惜命畏死與己無別,故當護惜之。

 

八、天聖遠離,食肉之人,諸天聖人皆厭惡遠離而不喜親近。

 

九、不淨所出,一切畜生以宿因不淨之業,而成不淨之身,其所食噉又多不淨;學道之人欲修梵行而食彼肉,則亦不淨。

 

十、死墮惡道,食肉者必常殺害畜生之性命,惡業日積,故命終後應墮惡道。

 

由此歷歷分明可見,為佛弟子應淨化思想觀念,由行為日益奉行茹素,減少殺業食肉之餘習,免與六道眾生一家親共結惡緣,致使上昇不得,反遭墮落沉淪。學佛應奉行慈悲之法門,與眾生廣結善緣,莫自困其身;若能依教奉行,反墮為昇,日日茹素為齋,惡業漸消,如來藏性光明顯耀,秒秒菩提,分分涅槃,時時法身,日日正覺,年年一真法界,最後成佛之者,也非你莫屬也!

 

開悟聖僧云:『眾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無佛無世界(梵語loka-dhatu)。』

 

23.佛教為何不燒紙錢(冥紙)?有咒語摺成蓮花錢可以燒嗎?如法否?

 

茲當人類一旦命終之際,其神識快則一剎那(梵語ksana),慢則四十九天即隨其在世之業因投胎轉世去了,而投胎之處不外乎六道之中,若有念佛而往生淨土者,就當下了生脫死,免受六道輪迴之苦;如果此人是正信三寶弟子的話,既已往生極樂淨土,淨土世界遍地黃金所鋪,所住皆七寶所莊嚴而成的樓閣,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心想事成,福報無盡,無所欠缺,何來得取紙錢(冥紙)之需求!物以稀為貴,極樂淨土大地黃金無邊,黃金對極樂淨土之人而言,已不是珍貴之物,腳踩黃金,天天搬金塊,會被人譏笑,美鈔、台幣、已成廢紙,因為沒有資生欠缺,所以才需要黃金、美鈔台幣,既有之,這些方便已成多餘,在極樂世界國土裡只要你動個念頭,你所喜愛的東西無所不現,任你受用滿足而法喜,如果不具足如是功德莊嚴成就,就不名極樂世界,不名為彌陀佛是也!在淨土三經明文斑斑可依可循。

 

倘若此人沒有學佛也沒往生淨土的話,必定投胎轉世於六道中,六道的任何一道之受生,不是任何人可以自由選擇的,而是業力來決定你該去的那道,凡夫(梵語prthag-jana)眾生甚難掌控自己的業力行為,在投胎之剎那,你也身不由己的隨業而投入你有緣該去的一道,你深感無奈,無奈又能如何呢?所以說,修行就是針對這點而下功夫,以強而有力的願力轉化業力,使業力成願力,業力是不自在,是身不由己的,是染污的,是難以抗拒、不聽使喚的,是痛苦無奈的,是輪迴生死的原動力;願力是自由自在的,沒有染污而清淨(梵語suddha)光明的,能讓我們掌控而且可任人轉換三百六十度無障礙的,是頓斷三界六道的,神通(梵語rddhi)往來自如的,是已證得聖境之地。

 

因此之故,既已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燒紙錢(冥紙)給亡者這是莫大的諷刺與無聊之舉,何以故?因為人間是人間,畜生是畜生,試問畜生能享用紙錢否!牠連紙錢都不懂,如何受用!愚昧之人也明白這太離譜了。

 

試問地獄道之眾生唯有受刑受苦受煎熬的果報,沒有絲毫時刻停止受罰,直到受罪劫數盡方能離開地獄,稱之無間地獄,哪有機會得到你所火化的紙錢(冥紙)呢?對他而言是多此一舉,碰都碰不著,摸也摸不到,看也看不到,畢竟地獄唯有受苦,無暇碰摸看故,又何況冥紙(紙錢)是陽上之人對亡者一片好心誠意奉獻賜與,燒紙錢(冥紙)是陽上眷屬心理上的一種慰藉,令心安慰、安心、關懷,實際上地獄鬼道是收不到接不到的,僅憑著一張一疊一堆的紙錢(冥紙)就讓亡者得到如此優厚的富貴,簡直是天方夜譚、封神榜、水滸傳、西遊記,一一是人為因素,自演自導,編此虛構情節,瞞天過海的障眼法,可怕的大打妄語牌,行騙天下社會人,如是罪咎流傳淵遠至今,世人受蒙蔽既久已成事實,如是根深蒂固,有誰能動能搖改變如此雄厚的歪風與邪知迷信呢?深信有善根有大智慧能辨別是非的聖哲,觀此邪見歪風,一語不發,唯然會心微笑,心知肚明,即此隨風飄去!

 

簡而言之,佛教是不燒紙錢(冥紙)的,如果有出家人或在家人燒蓮花錢(冥紙)的話,這也是不如法的作為,這是佛門中的外道(梵語tirthaka)接受外道世俗之流在佛門內蘊釀蔓延,其罪業非淺,世間不當的迷信風俗已夠同情可憐了,佛弟子若跟隨而起舞的話,實在令人深感不可思議,你也參與外道邪見共業,壯大迷信而已!罪咎變本加厲也。

 

有咒語的紙張來摺蓮花錢,甚至火燒咒語佛像,實乃不智之舉,有毀佛像與經文咒語之過咎,有不敬法寶之罪,一錯再錯,接二連三連環錯,這一連串的舉動一一皆不如法是也!

 

24.未學佛之前,我曾經從事過特種行業(當妓女),現在有福報接觸到佛法,佛法令人解脫證菩提成佛,因此,想出家修行,是否可以?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是平等的宗教,是人人皆可成佛的宗教,四生六道因緣成熟,若能轉為人道,出家修行有何不可!何況出家修行是一件很神聖莊嚴的志願,福慧圓滿,三覺成就,究竟成佛的自發性。

 

基本上有幾項原則是佛教的規矩而不得出家。小乘之律法,授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時,教授師為簡別受戒者之器與非器,而設有十三難與十遮,以詢問受戒者,又做遮難,又做遮道法,十三遮難。遮者非自性之惡,但以不適受具足戒,故遮止不使受;難者為自性惡,畢竟非受具之器,亦不得受具足戒。故比丘(梵語bhiksu)於受戒前,先有教授師依罪之輕重,次第向受者問此遮難之有無。

 

比丘之所謂十遮:一、受戒人名字。二、和尚名字。三、年滿二十。四、衣缽具否。五、父母聽否。六、負債人。七、奴。八、官人。九、丈夫。十、五種病(癩、癰疽、白癩、乾痟、癲狂)。比丘之十三難為:一、邊罪難,先受具足戒,後犯四重禁戒而捨戒,其後再來受者。二、犯比丘尼(梵語bhiksuni),於白衣時犯淨戒之比丘尼者。三、賊心入道為利養活命,或為盜法而出家。四、破內外道,原為外道,來投佛法,受具足戒竟,還復外道,再捨外道欲入內道者。五、黃門,五種之不男。六、殺父(梵語pitr-ghata)。七、殺母(梵語matr-ghata)。八、殺阿羅漢。九、破和合僧。十、出佛身血。十一、非人難,八部之鬼神變化人形者。十二、畜牲難,畜牲變為人者。十三、二形難,兼具男女二根者。

 

比丘尼之遮難略異於比丘者,諸律所傳亦不盡相同,據四分律比丘尼羯磨法所述,十三難中,第二犯淨行比丘,十遮中,第五父母夫主,第七婢,缺第八官人,第九丈夫作第八女人,第十之五種病作第九癩等,別加第十學戒清淨。

 

仁者所詢問,從事過特種行業(當妓女),現在已學佛,想出家修行是否可以?答案是可以的。綜觀十遮十三難之遮難中,仁者並沒有所謂遮難障礙,所以您可以安心如法來出家修行,勇猛精進,恭喜您一帆風順,道業有成,早證佛道。

 

開悟聖僧云:『搬柴運水非別物,穿衣喫飯亦是他;來來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無差。』

 

開悟聖僧云:『終日騎牛不見牛,昧了自家忘了牛;千里追尋覓不得,忽爾覺知我騎牛。』

 

25.何謂『六即佛』?

 

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佛,稱為六即佛。六即佛者:

 

一、理即佛,又做理佛,指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皆即是佛,故稱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是從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處聞知,或從經卷中見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於名字中通達解了一切諸善皆是佛法,故稱名字即佛。

 

三、觀行即佛,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進而依教修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此位分為五品位(隨喜品、讀誦品、說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四、相似即佛,指於前述『觀行即佛』位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梵語sad indriyani)清淨,斷除見思惑,制伏無明之人;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於理彷彿,真如真證,故稱相似即佛。此位分為十信位。

 

五、分證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斷無明而證中道之位;無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位,漸次破除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中道。

 

六、究竟即佛,指斷除第四十二之元品無明,發究竟圓滿之覺智者,即證入極果妙覺之佛位。此六即佛雖因智情之深淺,迷悟高低,而有六種差別,然其體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稱為即。

 

開悟聖僧云:『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眾生性,性無二別;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極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妄慮,佛自現前。』

 

26.為何說:『未學佛前,看山是山;學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學佛三年,看山又是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心三觀之理,觀一切法當下即假即空即中,不偏不倚之實相也。

 

未學佛前看山是山,這是一般凡情所見之山,不明諸法當下因緣和合,體本空,只明白山只是一座山,不能體證山之本來面目(緣起性空);比喻未修行之前,將妄想意識為人處事,在得失取捨中,憂悲喜樂中,輪迴生死中,隨業漂流不定中,一一不能自覺解脫,凡夫又誤將生死輪迴妄想之世間法當作人生正確實質的標準,也就是誤當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作為人生的最崇高目的,而不能自覺,乃至不能覺悟而無止盡的延續下去,換句話說,凡夫看錯了,想錯了,聽錯了,認識錯了,被誤導了,整個人生真正的意義,自始至終都是受業生死輪迴的思想,凡夫所能了解的人生就是如此而已!比喻未學佛前,看山是山。

 

學佛三年,看山不是山,這是比喻,學佛後,非常勇猛精進參禪悟道,為明心見性努力下功夫,果真有一日,此仁者恍然大悟,悟證本性,本無生滅,實相無相,本無動搖,本自具足,自性能生萬法,茲當此時,正是所謂明心見性,洞達本源,性無相無形,不可捉摸,非青黃赤白黑,非聲非色非形所能言喻,正是證悟清淨光明自性之剎那,學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學佛三年,看山又是山,證悟實相無相,是見了本體,緊接著就是能由本體起無量的妙用,當妙用時體在妙用中,當本體寂靜時妙用在本體中,體不離用,用不離體;離體無用,離用無體,體用一如;當本體寂靜時,法身能遍覆大千界,本體大之無外小之無內;行者證悟到實相無相,無相無無相,圓證如來藏性,能起無量妙用。正當此時之際,假中有空中,空中有假中,中中有假空,即假即空即中,一心三觀實證自如,無有障礙,本體不偏不倚之中道實相義圓滿具足,正所謂再學佛三年,看山又是山,此時已登上崇高圓滿之境地也!

 

開悟聖僧云:『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只為眾生被業繫,四聖六凡油然生。』

 

27.何謂『四加行』?

 

指小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已,次須修四聖諦觀,作準備進入見道位,則稱為四善根位,由於該位所修之有漏善根,能生無漏聖道,若見道以後則稱聖者位。

 

四善根位者:

 

一、暖位(梵語usma-gata)又作暖法,係以光明之暖性為譬喻,此位可消除煩惱,接近見道無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並以此位觀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四諦與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觀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卻而斷善根,造惡業,乃至墮入惡趣,然而終必能得聖道而入涅槃。

 

二、頂位(梵語murdhana):又作頂法,於動搖不安定之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絕頂位,乃不進則退之境界,於此修四諦,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墮地獄,也不至於斷善根。

 

三、忍位(梵語ksanti):又作忍法,為確認四諦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動搖之位,不再墮落惡趣。

 

四、世第一法位(梵語laukiagra-dharma):為有漏世間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與上忍位相同,觀修欲界苦諦下之一行相,於次一剎那入見道位而成為聖者。以上暖、頂、忍、世第一法等四種善根,以能生見道無漏之善,而成為其根本,故稱善根。

 

28.開悟證果的阿羅漢都具有神通嗎?

 

阿羅漢(梵語arhat)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囉曷帝。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指斷盡三界見思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然一般作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最高果位。

 

據成唯識論卷三所載,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故為佛之異名,亦即是如來十號之一。

 

阿羅漢三義:一、殺賊:賊是指見思惑,阿羅漢能斷三界見思之惑,故稱殺賊。二、不生:即是無生,阿羅漢證入涅槃,而不復受生於三界中,故稱不生。三、應供:阿羅漢得漏盡,斷除一切煩惱,應受人天之供養,故稱應供。

 

以上是單指四果阿羅漢而言,若證得四果阿羅漢的話,既已斷見思惑,當下出三界,證成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不生不滅之涅槃圓成,三明(梵語tri-vidya)六通具足,已達無學絕學之境,無缺欠,此時之際,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漏盡通,全部具足,神通妙用自由無礙。

 

如果三果二果一果阿羅漢的話,其果位尚屬有學位,見思二惑未全然斷盡,自性無生也未得圓滿,但是雖然如此,有學位的一二三果之阿羅漢有些也有神通的能力,只是未能神通廣大,自在解脫之神力有限度,也尚未靈妙自如而已!畢竟是尚屬有學位之一二三果聲聞哩!

 

29.誦經念佛為亡者作功德迴向,是否可令墮入地獄的亡者,亦能往生到淨土?

 

若論罪業,罪有三等:一、逆罪。二、重罪。三、輕罪。

 

逆罪者,即是五逆罪:一、殺父(梵語pitr-ghata)。二、殺母(梵語matr-ghata)。三、殺阿羅漢(梵語arhat-ghata)。四、出佛身血(梵語tathagatasyantike)。五、破和合僧(梵語samgha-bheda)。此等逆罪當命終之際剎那直墮地獄,欲得超度作功德令亡者之神識往生淨土甚為極難。

 

殺死人屬於重罪,重罪亦有輕重之別。殺法極為殘酷,不以一刀一槍令斃,一刀一刀切肉挖眼睛,斷手斷腳,欲死不能,欲活而痛,逐漸凌虐極苦死,這是重中之重之重罪。若一刀而斃,一槍即死這是重中之輕之罪,重罪欲超度作功德令亡者超薦亦困難,何以故?佛教講因果(梵語hetu-phala),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果由因而來,無因即無果,因果是公平的、合理的、不會錯亂的、有次第乎?其他諸如偷盜、邪淫、大妄語、作奸犯科、欺詐偽造等等之罪亦有輕重之別。為亡者超度作功德迴向,普令免墮地獄、餓鬼、畜牲是值得同情與慰藉的,但是如果沒有透過因果律,業力果報論,這麼一來就極為嚴重傷及到佛教教義與本質了,如果造了極大惡業,因此找幾位有修有德的出家眾來超度就能得以往生淨土,免遭墮落三惡道的話,這當下就是特權、赦免、搞關係,有錢使鬼也會推磨的重大誤導與邪見邪知,這非佛法、非正法,而是變質的佛法,外道邪法已滲透佛門中,是末法現象,眾生福報逐漸走下坡的危機預兆,正法得不到,反抓到旁門左道之邪見,目前台灣寶島如此猖狂肆虐的趕經懺,譬如水陸法會、梁皇寶懺、地藏懺、金剛懺、楞嚴懺....數不完的賺錢法會,令人憂心,這都是構成佛教衰敗頹喪的致命傷,也是佛教內經懺人士應負起責任的罪人。

 

我佛陀大慈大悲,在三千年前的佛陀時代百分之百,就沒有什麼任何經懺之有,到了佛滅度五、六百年後,逐漸大乘經典譯出,大乘經典媞C慢有消災解厄、求福保平安,一些超度法會儀規在萌芽彰顯而流傳開始,流傳開始就等於佛陀正法開始變質腐敗末法之預兆出現,換句話說,這是佛教欲包容外道婆羅門教(早期印度教)的背景立場,欲令外道行者來學佛入佛知見,暫以方便之法,將其外道之超度亡靈消災、解厄、祈福保平安,一一收容併吞在佛教內,這種方便中之方便法,這乃無可奈何之舉,目的在於令外道仁者也能知道佛門中也有這套的消災解厄種種法門,讓婆羅門教的行者知道佛門也有這一套超度消災解厄之法門,因而心生歡喜,當下也來入佛門學佛,因為婆羅門教的行者,十之八九都非常喜歡消災解厄,超度亡靈,祈福保平安之儀式,儀式勝過真理,真理擺一邊;之後佛法傳至其他國家去,每個國家人民十之八九也喜愛這一套,七仔卡愛八仔,包含中國、台灣、日本、韓國...都是如此,若不說清楚,以訛傳訛,誤導眾生,其罪無量!當初這一套方便權宜,正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之大智慧方便權宜之教,高僧大德實乃有內心苦衷之痛,當初那個時代背景就是如此狀況,無奈這麼一流傳一千五百年之後,現代的出家眾與在家眾有幾人能深深正見(梵語samyag-drsti)當初時代的歷史背景,與現代人專以賺錢為由的法會背景,實有迥然的懸殊差異呢?真正能釐清者實乃罕有幾人呢?

 

振興佛教(梵語Buddha-sasana)人人有責,非彼起此落,此起彼落,而是應彼此共起才對,眾弟子奮勇共同來響應:佛教是重生的宗教,不是重死後的宗教,在生不修行,死後才請出家人超度,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補救方便,畢竟佛教是重視今生今世就要修行,現世要證得果位的宗教,千萬不得顛倒事實,若能人人把持這種正知正見的正法理念,這才可堪稱真佛子,也正是當今佛教這股歪風頹喪的賺錢法會逐步淨化,回歸到佛陀當初度化眾生正確的理念,與出世解脫的本懷:佛教是重生非重死的宗教是也!這麼一來人人對得起佛陀,對得起佛教,人人問心無愧。佛教興旺,佛光普照,乃世界國人之福,人人欲證得菩提,指日可待!

 

30.受完菩薩戒後,不能再吃魚肉葷食,但是西藏喇嘛出家眾還是跟一般人吃眾生肉,究竟有何意義?

 

佛法是一味的,沒有任何任何人可以改變真理的,但何以佛教有各宗各派的演化而出呢?這因緣是錯綜複雜的,但不外乎佛滅度後佛法的流傳過程有三點因素的演變:

 

一、當初時代證果阿羅漢與高僧大德的修證與理論看法有了分歧,因而分宗分派(部派佛教林立)。

 

二、阿羅漢與高僧大德(祖師)為了讓佛法適應普天之下所有人類而度化,觀機逗教,應何根機為說何法,因而分宗分派。

 

三、歷代高僧大德有修有證,為了讓如來正法有組織。有體系、有治學方案,讓人人易懂易入門,乃至應機逗教,因而自創各宗各派(天台、華嚴、唯識、三論、淨土、禪宗、律宗、密宗....),宗派其數甚多。

 

問題也出在修證、理論、根基(上中下),適應時代等等因緣而有所出入歧見。比喻說:泰國是佛教國家(全國人民百分之九十五信佛學佛),出家人用餐是乞食托缽(梵語pindapata)的方式,保留佛陀時代的風範而不變,而且南傳袈裟也保留原貌而不變,這是可喜可賀的;但是佛法流傳到世界各地(國土),為了適應他國(當地)的人民習俗、信仰、善根深淺、文化、教育種種因素之原因,就難免也會隨之適應期而多少改變方式方案,如果硬邦邦一成不變的佛法教化人民,這不但人民百姓無法適應,難以接受,反遭拒絕誹謗、唾棄、推翻、打壓...等等。

 

佛法在一千九百年前傳到西藏、中國、韓國、日本、台灣,日益流傳到全世界去,流傳過程當中難免方法、形式,都會隨之適應而改變多少原貌。喻如:泰國出家眾用餐時是行乞食托缽。中、日、韓、菲、印、美、台灣都是寺院自炊用餐,沒有托缽形式;泰國、斯里蘭卡出家眾的袈裟是保持佛世袈裟原貌。中、日、韓、菲、印、台、美、加等世界各國之袈裟為了適應國土人民皆改變了形式,穿法也不同。

 

佛法解脫教義本質是不可改變的,其方法、形式,為了適應國土、潮流、人民,若有所改變,這是無可厚非的!

 

現在我們親眼目睹西藏喇嘛有吃魚肉葷食,甚至飲酒(當作無上甘露),嚴重者搞雙修法,這些斑斑可目睹之非法,是有嚴重傷及修梵行,不得行淫,不得飲酒、不得食眾生肉....等等,佛陀大慈大悲在戒律說得一清二楚不含糊的,竟然佛法流傳到現在,卻變成出家人可飲酒,可食肉(葷食),可行淫(雙修法),真不可思議,佛法變質變成外道法,變成世間法(梵語loka-dharma)一樣,這怎能不令人嘆惜、傷感,代替佛說一聲冤枉、委屈、無奈,真是末法邪師如琲e沙...。

 

仁者所聞,事實如此,的確西藏出家喇嘛十人有十人都吃魚肉(葷食)沒錯,喇嘛在西藏我們看不見他們吃魚肉,縱然環境種種因素關係,致使不能如願吃素,我們都能接受,佛法可牽強無奈暫時隨順一時,正信佛弟子最不可原諒的就是,西藏也是大乘佛法,西藏出家喇嘛來到台灣大乘佛法之國土,竟然也跟一般沒有學佛的泛泛之輩大吃魚肉、飲酒,內心毫無慚愧之心,慈悲之心早已置之度外。

 

有一天有一次(民國九十年六月),在家居士邀請我至其餐館灑淨安佛座之際,卻見十餘位西藏出家喇嘛圍成一桌,桌上皆大魚大肉、牛排,反而蔬菜少之又少,又有一瓶瓶的酒罐置於桌上,大家吃的歡喜樂洋洋,我目睹其境,內心有一股難以抗拒的感慨,末法!末法啊!釋迦牟尼佛啊!你作何感想!

 

西藏宗有一套邪知邪見的綺語騙局,令人心生歡喜,十人中即有十人皆墮入他的邪見深淵窠臼中,若無深入教義之人,實難以自拔。逢人便云:食眾生肉,就是要度他,只要念念咒語,誦一部經即可超度!諸位仁者!這種邪見歪理騙術很高明,行得通嗎?惡習改不了,喜歡吃眾生肉聲明一下就好了,何以自演自導來欺騙芸芸眾生呢?如果我是被宰殺給出家喇嘛吃的,我寧願活著好好的,不願被殺,讓他超度。這種邪見冠冕堂皇的大妄語,把眾生當作愚癡(梵語moha)看待,這種果報,將後必然自作自受。佛法是解脫證涅槃之法,反而以愚民政策套牢百姓思想觀念,罪過無量無邊矣!誰不喜歡吃魚肉(葷食)?人人都喜歡啊!我也不例外啊!既然都已經出家修行了,還吃大魚大肉,實有不當,不然乾脆還俗大吃魚肉罷了!免得讓台灣佛教徒,世界佛弟子心生反感、誹謗、斷人善根....。佛教徒之反感、誹謗、斷善根,因這批吃眾生肉之罪人而起,可不戒之,慎之!

 

空口無憑,在大小三藏經律論皆有詳盡記載!今略舉佛語以示佛子共勉!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梵網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悲心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佛子不得食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云:『食肉十過:一、眾生是己親。二、見生驚怖。三、壞他信心。四、行人不應食。五、羅剎習氣(梵語vasana)。六、學術不成。七、生命同己。八、天聖遠離。九、不淨所出。十、死墮惡道。』

 

宋陸游放生詩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楞嚴經云:『阿難當知!是十種魔,於末法時,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體,或自現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覺,讚歎婬欲,破佛律儀,先惡魔師與魔弟子,婬婬相傳,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則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總為魔眷。命終之後,必為魔民,失正遍知,墮無間獄。』

 

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梵語samadhi),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殺害眾生之性命,吃眾生之肉,飲眾生血,令眾生身亡,最後必墮大力鬼、飛行夜叉鬼、地行羅剎鬼,怎可隨順西藏出家喇嘛等人來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誤導眾生呢?其罪皆墮無間地獄之果報也,今引經據典分別如下:

 

楞嚴經云:『阿難!又諸世界(梵語loka-dhatu)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如來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難!我令比丘(梵語bhiksu)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梵語brahmana),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31.我已受過在家菩薩戒,當百歲命終往生時,歸依證、戒牒、海青、縵衣、經書、佛像、往生被等,該如何處理才如法?

 

人命無常(梵語anitya),於呼吸間,一口氣不來便陰陽相隔,你能先知先覺到這些小細節也實在不容易了,首先恭禧您能發大菩提心,已受在家菩薩戒,當欲百歲往生之際,身穿輕便你所習慣的衣服即可,然後再將海青、縵衣亦披上,整裝好後,把歸依證、戒牒(五戒證書、在家菩薩戒證書),存放在自己右邊的口袋裡,往生被就平坦蓋覆在自已身上,蓮花正面朝上,這就圓滿如法的步驟,最後奉行荼毘(火化、火葬)。

 

如果是土葬儀式,就將歸依證、戒牒,一併請家屬以火化之即可,你所讀誦、研習的佛經佛像,可事先安排贈予想需要的人,若家人想留下讀誦或研習,或留下當紀念性留念皆可,若他人不需要,家人也不想留下,就直接拿到附近適當佛寺清淨之處供奉或處理之!若能如此安排,就是圓滿如法是也!

 

32.為什麼往生剎那,邀請法師開示助念那麼重要?實際意義如何?

 

了生脫死,解脫輪迴,頓斷三界,成就佛道是每一位佛弟子最大的希望,也是終極目標。當臨終之剎那,正是關鍵生死與解脫(梵語vimoksa)之際,也是三界內與出三界之別,更是往生淨土與不得往生淨土之分水嶺,所以當佛弟子在命終時,出家法師(梵語dharma-bhanaka)幫助他開示佛法,可讓亡者心開意解,萬緣放下,執著放棄,罣礙消除,達到真正的看破、放下、自在、跳過,讓亡者在世的智慧再度現前,因而使內心清淨光明,法喜普現;再加上開示淨土法門要義,使亡者能正念(梵語samyak-smrti)不失,瞭解西方極樂世界正報依報莊嚴的情景,也讓亡者明白往生西方淨土中,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慈父,教導我們成就佛道的大導師;還有觀音勢至兩位大士如同大學的教授,為我們教導佛學而成就道業的大士教授,更有數不盡的極樂世界清淨大海眾菩薩為同參道友,這一連串的正報是如此的殊勝難得,也讓亡者明白依報微妙清淨,大地黃金所鋪,所住皆七寶莊嚴所成的樓閣,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清淨微妙不可思議。如此一一為亡者開示淨土神聖莊嚴的一面,令亡者法喜充滿,樂意往生,生厭離心,欣求極樂,若能心境一百八十度大轉變,捨棄娑婆(梵語saha)五濁惡世, 一心志求西方淨土,再加上大眾圍繞念佛,臨終者聽後心生急切往生之需求,當下佛力與自力具足,往生西方淨土不期而得,果真如此,今生此世便沒有虛度一生,瞬間終結學佛者的畢生之心願──往生淨土。

 

所以邀請出家師父為亡者開示助念實在是緊要關頭,豈可疏忽敷衍了事,生死(梵語samsara)是人生一大事,什麼問題都可以忘記不做,但是邀請出家師父為亡者開示助念不可忘記而不做,畢竟這是往生與不往生淨土的神聖大業。解脫與不解脫之大事,成佛與不成佛的神聖抉擇。

 

佛弟子往往對往生淨土的概念不甚體悟與清楚,家中若有人一旦往生,當下便亂了方寸,驚慌失措,心亂如麻,不知第一步應做些什麼事情,料理亡者善後之事,便一一不如法頻頻而出,對亡者毫無助益,更有損及亡者往生淨土的本願,豈可不慎之!

 

茲當亡者剛命終之際,八小時之內的開示助念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亡者的神識若尚未脫離身軀,正處彌留狀況,家屬大小若有哭泣聲,說話有刺激性的言談,亡者亦有所得聞,心便呈現憂傷悲悽,心結叢生,罣礙留戀親情之心即時產生,心若顛倒罣礙,便成往生淨土的障礙;若有出家師父為亡者開示佛法助念佛號,當下能令亡者心地釋懷,遠離生離死別的憂慮與執著,因隨大眾念佛而得以往生淨土,因此之故,家屬中若有人百歲命終之際,理當懇切邀請出家師父為亡者開示助念佛號,畢竟,三寶(梵語tri-ratna)威德難思議。

 

更重要的事,便是事先立遺囑以告家人,因為立遺囑是保障自己往生淨土的根本權益,立遺囑的動機與意義,就是當你命終之際,懇請家人虔誠邀請你心目中的出家師父人選,為你往生淨土來開示佛法與助念佛號,讓你心開意解,念佛正念現前,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為宗旨,出家師父的法號,佛寺寶剎、地址、電話,全部註明無有一漏,讓家人清楚你的往生意願,這麼一來,這張遺囑便成你往生淨土的保障權益,家人必定會尊重你的心願,不會違抗你往生淨土的生死大事,最後成就佛道之人,也非你莫屬矣!何況自己終其一生已受三歸(梵語tri-sarana-gamana)、五戒(梵語panca silani)、菩薩戒的虔誠佛弟子!

 

如果在世沒有立遺囑為憑,當你命終之時,變數彈性可懼令你心寒,你命終躺在木板上有口難言,後悔也來不及了,傷害到你最嚴重的人也是你自己,自己把自己搞垮了,令你往生不成,花開見佛沒有你的份,成佛度生便成空幻夢想了,這一連串的災禍(往生不成反遭墮落),怪罪在你自己沒有在現生中(活著的時候)寫下遺囑,所帶來無法挽救的慘痛,一暴百千劫,再回頭來是幾時!

 

是故,千叮嚀萬拜託,唯願佛弟子應履行在生就立遺囑的正確選擇,來保障自己往生淨土的權益與意義,當下便是自救人救,自度人度,自利人利的美妙因果律也!更是今生念佛修行圓滿的終結者。

 

33.火葬與土葬有何差別?何者殊勝有意義?該如何選擇?

 

人類當死亡之後,快則剎那間即隨業感召投胎轉世去了,慢則七七四十九天即受報投生六道而去,有修有證之行者,感召四聖,念佛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得以往生淨土,此人即已親近極樂三聖矣!

 

命終後一旦神識脫離軀體,行火葬與土葬實無差別,亦無殊勝意義之有,選擇性任人而定是也。但是目前的台灣土地面積與環境,實在沒有讓我們再選擇土葬的過去式,何以故?因為台灣土地面積有限,台灣南北墳墓用地已佔用過量之堪憂,再繼續開發置公墓與私墓,就形成陰盛陽衰的顛倒之見,不是好現象,所以台灣政府目前很積極改善這土葬風俗文化成為火葬文化,以改善將後寶島免得變成陰盛陽衰的局面誕生,並且很鼓勵喪家正識火葬實際之意義,以行火葬文化,並補貼壽終者一萬五仟元不等之善舉。這是令人欣慰而且是有意義的宣傳,普令火葬文化富有正面意義的本質能蒸蒸日上,莫令台灣面積面臨更狹小之危機。

 

因為一旦入土而行土葬的話,就是要等六、七年或十餘年才撿骨頭,每人面積佔地十餘坪,國人命終後陸陸續續接踵行土葬,也難怪台灣面積陽地縮小陰地闊大之危,土葬弊病其多無數,一則易佔陽地土地面積,墓地卻越來越多。二則死屍不易腐爛,往往變成蔭屍,台灣屬海洋性氣候,蔭屍者有十分之二之多,會使陽上大小心生恐懼,倘若家人有了災難不平安,一切箭頭都指向蔭屍,無不怪乎蔭屍為由,上下意見不和,鬧得家人雞犬不寧,雞飛狗跳。

 

兄弟姊妹為了墓碑的方向,又是鬧的天翻地覆,老大欲令墓碑朝西,老二欲令朝東,老三欲令向南,其他姊妹又參一腳,把死去的祖先父母的墓碑時東時西時南時北的,亡者怎麼能得安寧平安呢?所幸死去的父母已不會講話,不然抓狂起來大罵一番,你們這些逆子惡犬,實在是大逆不孝,罪過無量,把我墓碑一年變換七、八次,一年始終都是轉換不休,我都頭昏腦漲了,不如為我做個活動墓碑,三百六十度可自由圓周轉動,那一家人覺得鬧鬼不平安就來轉動角度,免得浪費經濟,蕭條台灣,其罪非淺,不如將此淨資布施(梵語dana)給如本法師做電視弘法的基金,讓芸芸眾生開悟證成菩提,豈不是妙哉!功德無量啊!

 

三則土石流易沖刷山坡地的墳墓,致使墳墓被破壞,棺木暴露,地基下陷,東倒西歪,無常變化,不堅固,時常補修,大費周折,勞師動眾,家屬怨言四溢,實乃不盡理想之舉。

 

四則土葬六至十年許必將撿骨頭,再行土葬一次,憂心掛礙無時無刻,煩惱(梵語klesa)與缺點不勝枚舉。五則老鼠會挖掘墳墓,咬啃棺木,搶奪屍體,啃啖臭皮囊。如果奉行火葬,就不用有如土葬那麼憂心忡忡,牽腸掛肚了,因為命終者之屍體經過火化之後,透過出家師父誦經念佛的儀式,直接就供奉進塔,無有後顧之憂,一切程序清淨莊嚴,骨灰若供奉於有出家師父的佛寺,同時有寶塔的話,其因緣更殊勝微妙,何以故?因為佛寺裡有出家師父早晚誦經念佛,一切誦經念佛功德可一一迴向給亡者,普令命終人超度往生淨土,又亡者骨灰安奉在佛寺寶塔堙A每天都有經聲佛號可聽聞,亡者當下薰習佛號經法即可消除業障(梵語karmavarana),種植善根,培養福德因緣,增長智慧,速離幽冥界,得生善道,乃至同登極樂淨土,道心永不退轉,親聽法音,早證無生,究竟成佛,功德殊勝難以倫比也。

 

若逢春秋二祭,亡者之陽上眷屬皆可攜家帶眷同往清淨佛寺參拜祭典法會,隨同出家師父誦經念佛持咒,將功德普皆迴向,亡者得大利益,早登解脫聖域。家屬大小也能因參與法會誦經念佛聞法,而得善根萌芽,得大智慧,漸消三毒煩惱,頓破無明(梵語avidya),體解大道,究竟同證無上菩提。

 

所以客觀分析,選擇火葬者利多無弊,造就功德多,冥陽雙利故,最後皆共成佛道,土葬者唯弊無利,墓碑造成家人無比紛爭動亂不堪,蔭屍危機叢生,地理師為糊口家計,妄造無量口業(梵語vak-karman)、綺語騙術無所不用其極,俗人十之八九皆無佛法正信觀念,不能正見因果、業力、道德、真理,因而聽信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之邪說,再加上油腔滑調的地理師之謊言,往往又善於顯異惑眾,頻頻自編自導自演,佛陀稱這輩之人是五邪命之一,因此讓一般學佛未得正見者,又是十之八九個個被騙上當,一旦後悔自覺已來不及了,實乃值得憐愍與同情。

 

如是概說,深信仁者所問,內心當有自決之道是也!

 

34.何謂『無相心三昧』?

 

三昧者,又作三摩地(梵語samadhi),譯為等持,又作正心行處。能修此定,心則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動,即心平等攝持之意。通於定、散,但僅限於有心位,而不通於無心,為定之本體。佛陀說無相三昧,是不依地水火風四大,何以故?因為四大本空(梵語sunya),無有自性,空幻其體故。不依受想行識五蘊,何以故?因為五蘊亦空無自性故,因此遣其能相所相,入真實禪而見真實(性體),但如何遣相呢?這要觀一切法唯是名言,沒有實性,假名無實故,即能於法不起所緣相,進而能緣心想也不可得,能所空性無所對立,見性絕對,就得入此無相心三昧。

 

35.請師父開示對美國2001年911事件之看法?

 

西元2001年9月11日,是美國國土內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受創最嚴重的教訓之一,在表面上,的確美國人民(包含世界各國)在紐約國防部、世貿大樓被恐怖份子所撞擊,死亡人數約六千餘人,受輕重傷者無數這是果報,人人所見都是浮上表面的慘狀,世界人民卻不明深入的前因,留待後續論之,這種自殺式的報復行動舉世驚爆,暴徒上了美國飛機不久,起飛後便殺死飛行員而挾持飛機往五角大廈(美幗國防部)直飛,飛機上有暴徒數人,機上所有乘客也一併當炸彈一般投下五角大廈,機毀人亡,慘不忍睹,找不到碎片血絲,無辜的人民全部罹難,雙子星大樓各分別由二架載滿客人的客機也隨之自殺式的撞入世貿大樓,也同樣機毀人亡的慘局,另一架在空中盤飛,暴徒與飛行員打鬥之下,飛機受創墬機全部都毀亡,四架客機當炸彈撞大樓,時間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間內,皆是美國人民哀傷日,舉國上下鄭處於悲憤恐懼中,又雪上加霜的炭疽熱(戰爭話學毒素)又不斷散布蔓延整個美國國土,可憐的美國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不安又無奈的度日,如今恐怖陰影尚未平息,這是美國人民數十年來扮演世界警察(有若干不公平之處)共業所致。

 

佛教是講因果(梵語hetu-phala)的,談業力輪迴的,有因必有果,果由因而生,無因即無果,這是平等的,不會錯亂的。追溯二十多年前,自古至今,美國政府始終在中東扮演調解世界和平的任務,有智明眼人不難看出有若干公平,處斷國與國之間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有偏袒與他較友善(利益關係)的國家,也包含經濟利益,信仰有別,種族歧視,政治利益的考量,一而再、再而三的偏私袒護以色列國家,當下便與巴勒斯坦國家人民結惡生仇了,中東鄰近的國家大大小小之國事,皆是在調解不公不正的基本原則之下,所累積的共憤,已經憋了二十多年的傷心、憎恨、報復、發洩等等惡性行為蠢蠢欲動,這就是前因,將心比心,這是因果報應自然法則,共業所致,非一人二人可抵擋的。

 

現在美國又再報復中東的阿富汗(賓拉登藏匿處),將美國研發的飛機炸彈在阿富汗的軍事要地一併無情的轟炸夷平,阿富汗三軍沒有絲毫招架的能力。塔利本、神學士政權已瓦解,逃之夭夭。美國政府這又闖禍了(種下以後戰爭殺戮之因),如是因果循環不息。

 

恐怖份子的殘酷報復手段是滅人性的,世人所唾棄的,阿富汗政府當下便成可怕的果報(阿富汗舊政權下台,新政權登基,賓拉登逃匿無ㄐ^,畢竟世人是唾棄暴力、干戈、仇對、恐怖殺戮的,我們也期盼美國政府,將後在世界各國扮演調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應該秉持公正、公平、大公無私的基本立場,讓全世界各國心服口服,贏得世人的信賴與尊敬,這回彼此的報復行動當以為借鏡,就讓這些慘痛的塵埃平息落地,永不復發,這才是世人內心所期望,因為公正、公平、和平安祥、繁榮、淨土,是人人追求的理想目標。

 

36.美國當地報載某宗教集體自殺,死後升天,這種行為舉動正確嗎?

 

這種歪理十八條,條條有理的邪教不信也罷了,前年(西元2000年)美國國家境內,發生邪教集體自殺的驚人案件令人寒心悚慄。這邪教是基督教分支兒而出的派系之一(飛碟案件),其實基督教部份人士是不承認他們的。邪教教主領導人聲稱:若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在某地輕生(各種死法不一),即可承蒙上帝耶和華接引上升天堂,享有一切慨樂,此教主領導人卻廣集參加此案自殺一百餘人之財物,有來自其他國的人民,令人納悶的即是,所有飛碟案的人全部自殺罹難,唯獨教主領導人沒有自殺,自己完成任務後,將金錢財物全部捲款帶離現場,正所謂:死道友,免死貧道的恐怖份子。教話它人不要金錢,自己卻來獨占騙取他人金錢財物;教化他人輕生自殺,邪說異論令人上升天堂,自己卻逍遙免死,因而捲款而飛的騙術,還是有一些具有善根(梵語kusala-mula)但沒有智慧的人去信仰他的邪說異論,最後達成受拐騙,人財雙亡的慘局,真令人心生感慨與憐愍。當今的社會新興宗教蓬勃四起揮舞,四處竄流廣宣邪說教義,縱然政府有立案的宗教,其教義也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別,有圓滿不圓滿之分,但究竟有幾人能有大智慧識破其邪說異論而入真理呢?

 

正門的宗教皆勸人愛惜生命,認識正確的人生方向,斷惡行善,對社會國家應負起扶助愛國的精神,對社會有關懷的志願,這些是最基層法則,而且是正面的教義;緊接著就是要淨化自己的身心,頓斷無明煩惱,超越解脫證得涅槃(成聖)這是出世正法之道,站在自度自利狹義而言;證得聖位應倒駕慈航,做入世度生的神聖大業,這才是宗教正面本質意義;如果偏離這個立場與意義,這個宗教實乃缺宗教的內涵與素養,處處不了義、不圓滿,不足以宗教之名而稱謂,既不能堪稱宗教,此宗教又受人堪稱,便形成以宗教之名而誤人子弟,導人入邪見,步步入邪門,步步入魔窟,終究,上升不得反遭墮落,佛道不成反成魔眷,豈可不慎乎!

 

37.既然命終後,快則剎那即隨業投胎轉世去,慢則四十九天即投胎轉世去了,還須要立亡者的牌位給子孫供奉祭拜嗎?有何意義?

 

佛語不虛,亡者神識既然構成投胎轉世去了,立往生牌位給子孫供奉祭拜,實乃多此一舉,神識如果墮在地獄(梵語naraka)受種種刑罰,此牌位為之祭拜有何意義?如果亡者神識隨業投胎於豬鴨狗貓乃至諸畜牲中,祭祀牌位又有何意義呢?如果亡者神識也墮業投胎於人道(梵語ma=nusya-gati)中,你祭拜牌位豈非鬧笑話!如果亡者神識已墮落餓鬼道(梵語preta-gati)受饑寒恐懼中,在幽冥世界,與陽間相隔,不同世界互為不知,拜祭牌位有何作用!如果亡者神識隨業往生天界(二十八層天)的話,天界唯享樂無有諸苦,無心向人間,你拜祭牌位豈不愚癡之舉!倘若亡者已隨業感召至阿修羅道,你拜祭牌位也是徒勞無功;如果有學佛念佛而往生西方淨土,此人親近三聖,道心永不退轉,直至成佛,你拜祭牌位豈不莫名其妙!

 

又何況亡者往生之後,隨其業力自然感召六道去,亡者的神識絕對不會住在牌位堶情A也由不得他住在牌位中,而是一切由業力掌控,正信三寶弟子應具足如是見、如是知,是名正見;若不如是知見,名為邪見。一般民間都立往生牌位給子孫祭拜,這頂多稱為慎終追遠,讓人啟發孝道精神,紀念歷代祖先淵源劉傳而已!對亡者神識毫無助益,甚至嚴重者卻提倡迷信異論,迷惑眾生,誤導人類而已!這對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只有添增一層迷中迷的禍端!因為凡夫(梵語prthag-jana)眾生對生死未卜,對涅槃未證,這已經迷惑不堪了,又再添加這一層的誤導錯見,故稱迷中迷。

 

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說得非常清楚,當命終者命終後,其神識快則一剎那(梵語ksana)即隨業投胎轉世(六道中,並由業力來決定那一道,不是任你選擇其中一道的),慢則四十九天內隨業力投生六道中,今引經節錄如下: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日後,隨業受報。若是罪人,動經千百歲中,無解脫日。若是五無間罪,墮大地獄,千劫萬劫,永受眾苦。』

 

所以說,人死亡後不是固定投胎那一道,欲投胎那一道,這一切都由業力所決定的,人往往都說:人死變鬼。這是很嚴重的誤導之過,鬼道也是六道中的其中一道而已!尚有其他的五道在,這只是答對`六分之一而已,而答錯六分之五,飯可多吃一點,但是話不可說錯了,說錯話而誤人思想,真相說錯,害人匪淺,罪咎無量也。

 

立往生牌位僅為紀念歷代祖先血脈相傳不盡之意,也讓陽上眷屬在祭拜中好好省思自己的孝道是否有盡職!亦有寬闊的空間,可聯想與歷代祖先往來中,如果有患得患失與取捨,乃至曾經喜怒哀樂的相處過,可一一與歷代祖先父母等面對面心靈交流也!因而更正人生,改善人生,把握人生,創造人生更美好途徑!

 

38.我遇到不如意、逆境時,動不動就生起瞋恨心,容易發脾氣,不知該如何降伏?如何淨化?

 

修學佛法,勇猛精進(梵語virya),一心向道 ,倘若遇到不如意、逆境時,當下瞋恨心不起,脾氣不爆發,又能轉境,心地如如不動,此人已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是多生累劫修證而延續而來,加上今世殷勤多聞參悟,步步正覺,分秒涅槃,是故有此莊嚴妙果誕生。

 

不如意之境難忍難修難行證,因此內心便生起瞋恨心,發大脾氣,令你形象破壞,損你德行,自傷心地,污穢佛性,又與人結惡緣,人人見之而避開,由此可見動怒瞋恨,有損己德,亦傷對方,來世感召阿修羅果報。在道理上,佛弟子應如是正見深入體悟;在行證上,應切實奉行忍辱行,雖然忍辱行是非常難行的,但也由不得你不如是精進安住,何以故?因為修行者要證菩提,得法身,登涅槃(梵語mirvana),如果沒有付出相當的代價,怎能得到清淨莊嚴的菩提果呢?十方三是一切諸佛三大阿僧祇劫的勤修梵行,莊嚴福慧,也是要付出難以形容的代價所換得,甚至犧牲生命,奉獻身心給予一切眾生的需求,一一心甘情願,其忍辱負重的心情擔當眾生的罪業,其苦、痛、哀、傷、忍、悲、憤,乃至度生慈悲喜捨的內心深處,也唯有諸佛自己冷暖自知,這都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與奉獻犧牲的精神,方得究竟涅槃。正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陀是也!

 

的確瞋恨心實在是不易忍受的,脾氣不發也難,所以佛陀在經典上常提到修忍辱(梵語ksanti)行,是一切法門中最難成就的課程,現今引經敘述如下:

 

佛遺教經云:『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梵語pratigha)之害 ,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白衣(梵語avadata-vasana)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大聖佛陀這些苦口婆心的金玉良言,佛弟子應念念勿忘,念念記憶,終身乃至盡未來際受用,欲得菩提,指日可待。

 

瞋心是難忍的,難忍不是不能忍,如果不能安忍,那麼,佛是如何而成佛!菩薩如何證成無生法忍!聲聞緣覺如何出三界證入涅槃的!所以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一勤天下無難事,瞋恨心欲淨化,亦復如是!

 

社會上有許多成就的人,有名望地位的人,有財有勢力的人,當初是如何奮鬥的,唯有他自己最明白,如果沒有付出相當的代價與努力奉獻犧牲,我相信就沒有今日的他,他之所以有今日的一片天,名震天下,地位崇高,人品高風亮節,乃至眾望所歸,一切的一切都有他往日我們看不見的前因(酸甜苦辣,歷盡滄桑,吃盡苦楚)的代價,我們縣在所見所聞,就是他亮麗莊嚴果報現前的時後了。同樣的道理,世間事欲成就勝過一切人,必當付出如此的代價了,更何況想要淨化瞋恨心而出世解脫,那就必須同樣付出相當代價的因,才能成就莊嚴微妙的果報,一一不能遠離因果的洗禮!

 

如果佛弟子能正見到世間出世間(梵語lokottara)的一切人事物,皆立足於因果來看真相,當下就能恍然大悟,成功是有條件的,失敗是有原因的,一切以因果安立之,那麼,普天之下再大的瞋恨心,只要有因的代價,就有淨化瞋恨心的妙果。

 

瞋恨心若一旦爆發現前,佛號念不下去了,持咒也失靈了,誦經沒有心情了,佛法聽不下去了,別人規勸你也不耐煩了,可見瞋恨心生起時,當下卻如同阿修羅一般的兇惡怒目,一切法門都無法對治,樣樣失靈,唯我獨尊,這瞋恨的業力實在難以抗拒,所以說,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來降伏他、淨化他,這些代價與淨化就是因,一旦平息瞋恨心,淨化了暴戾脾氣就是妙果。

 

若欲降伏瞋恨心與脾氣法門有無量,今舉十則與諸君共勉:一、把對方視同一尊未來佛來看待。二、此人乃無始劫來,曾經做過我父母兄弟姊妹眷屬。三、瞋恨與脾氣百害無一利,先傷及自己的心靈,污染自己的自性,而後才傷害對方。四、只有廣結惡緣,因果必然循環,終究自作自受。五、十方諸佛皆頓斷瞋恨而成佛,我輩亦當如是。六、淨化瞋恨是菩提(梵語bodhi),任性縱容瞋恨與脾氣,是墮落沉淪之因,果報在三途。七、成就佛道,沒有天生勢迦,自然彌陀,我人欲成就佛道,亦當付出相當的代價,畢竟天下間沒有不勞而獲之美夢。八、瞋恨心是六道中之產物,佛道中無比污穢不淨之瞋恨心,沒有理由存放在修行人的八識田中。九、瞋恨心淨化頓斷,是成就四聖的根本。十、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法無有比,絕待故,當下瞋恨之性即是菩提性,性本無二,只是迷悟有別故,若悟中道不二門,漸修漸行漸成佛道。

 

39.學佛數年,有心淨化貪心,但是越改越貪心,如何方能頓斷貪心?

 

貪(梵語lobha),唯識學百法之一。欲求五欲(梵語panca kamah)、名聲、財物等而無厭足之精神作用。即於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愛著心,引生五取蘊而產生諸苦。又作貪欲、貪愛、貪著。略稱欲、愛。

 

大日經經疏卷二云:『云何貪心?謂隨順染法者,謂染著前境,即是污染淨心;若能觀察貪心實相,得以對治此心。』

 

貪欲心是與生俱來(無始劫)便有之,一時欲將之淨化頓斷實乃不易,有心革除淨化貪心的蠢動,亦須相當一段時間來逐漸頓斷,並非一朝一夕可斷也。貪心與菩提心只是一線之隔,當下一念心的觀念認定而已淨化貪心應從觀念改變,思想淨化,思考轉移,因為行為是隨順觀念、思想、思考而後行動的,思想在先,行為在後,思想觀念若鄭知正見,對一切人事物,五欲六塵(梵語sad visayah)等境有正確認知,明白是善是惡,是非分別,圓滿不圓滿,了義不了義,有個真理大白判斷,此人的心境能觀自在,此時之刻,該不該行動,要不要作,行或不行,衝不衝,他自有分寸,如此降伏其心,是最直接淨化貪心的不二法門。何以故?因為佛法以心(梵語citta)為根本,攻心為上,心若降伏淨化,自性自在自解脫,不用求佛菩薩加被保佑;換句話說,如果自心沒有淨化解脫,那怕是佛陀慈悲加被保佑,你的心依舊蠢蠢欲動,貪欲叢生,心猿意馬,意識驚濤洶湧,起伏四溢,佛不斷放光加持,你的心照舊不聽使喚,沒有剎車系統,不盡闖禍,縱然佛陀慈悲保佑,佛光普照,把你烤焦了,照透你的心,也都救不了你的貪心,畢竟,心在你身上,非在佛身處。由此可見,修行應該自性自度,自救人救才是真正解決淨化貪心的唯一途徑。

 

唐朝慧海禪師云: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何以故?如果佛能度眾生,那麼過去有恆河沙數無量諸佛,一尊佛度一位眾生,早應該度盡,如今為何眾生尚未度盡!應明白!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貪心淨化,貪心是佛心,佛心是由貪心淨化而成,可見從貪心頓破淨化,當下即是佛心現前之際,不離當處即見自性佛。何以故?性無二故。

 

徹悟禪師云:全大火聚是清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全清涼池是大火聚,非離涼池別有火聚。

 

這法語一一展現中道實相不二法門之境界,佛法不行兩極化的邪見,若偏清涼池則斷喪大火聚,離大火聚者清涼池不可得,何以故?當下火聚淨化則火聚便是涼池是也,若偏倚火聚或偏倚涼池而行,就如同離心求佛,窮劫盡形終不可得,上山下海尋覓不可得。所謂中道(梵語madhyama-pratipad)不二門者,即是火聚淨化解脫當下便是涼池,非離火聚別有涼池,畢竟,火聚即涼池,涼池即火聚,只是境界暫時有別,迷悟暫居,染淨暫別而已!貪心與佛性不二亦如是!

 

貪心與佛心乍看乍聽之下,似乎有差異,這是未悟之前的感受與認知,若證悟貪心之實性者,貪性與佛性實無有別,因為性無二故。

 

開悟聖僧云: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作畜生用是畜生性,性無形相,無有顏色,隨用立名,性無二故。

 

有心學佛證菩提,欲頓破貪心之病,如果能依此正法(梵語sad-dharma)奉行,欲淨化貪心,當下不用吹灰之力即可普令貪欲之心風吹雲散。修行者應從理悟下功夫,事項就易於入手得力,畢竟,貪心之力道其大無比,凡人不可抗拒,往往會有力使不來的感受,若能慧觀貪心之實相,其性與佛性不一不異,迷悟有別,本性無二,便能一兩破千斤,事半功倍之效也。

 

十方諸佛當初淨化頓破貪心亦如是,我輩佛子若欲淨化貪欲之心,隨佛之見,必當成就無上菩提並非難也!

 

開悟聖僧云:對境無心了凡塵,無心猶非真修行;無住生心修六度,方為如來接棒人。

 

40.何謂參禪悟道?參何禪?悟何道?

 

這是禪宗專有名詞,禪與道有別。禪(梵語dhyana),又作禪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思惟修習、棄惡、功德叢林(以禪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

 

禪有大乘、小乘、外道(梵語tirthaka)、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禪及其他諸定,泛稱禪定。禪之類別頗廣,但不外乎有三種:一、世間禪。二、出世間禪。三、出世間上上禪。

 

道(梵語marga)者其性質亦類分廣泛,譬如迷界有六道,通稱六道法界,屬三界內的世間法而言;悟界有四聖道,通稱四聖法界,屬出三界外的出世間法而言。

 

道者,音譯作末伽。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

 

俱舍論卷二十五云:道即通往涅槃之路,為求涅槃果之所依。

 

準此,道乃意謂達成佛教終極目的之修行法則。廣義而言,亦指趣向果之通路。

 

大智度論云: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四種道,人天以十善(梵語dasakusala-karmani)、布施為道,而求人天之福樂;二乘以三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而求涅槃;菩薩以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羅蜜為道,而求佛果。

 

禪與道已略知一二,那麼,參禪悟道是何意呢?這是禪宗欲令人人參悟佛性,以達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宗的莊嚴術語。禪就是佛心,佛心是聖心,聖心是不生不滅之涅槃妙性。

 

六祖壇經云: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為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參禪就是參自性不動之法身涅槃性,六祖惠能大師云:但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即是此意,禪之性質類別多得枚不勝舉,但不外乎自性佛之禪定為首,無量禪定三昧不出自性,自性能生無量禪定三昧是也!是故,應以見性為本,見性後而起修,就能掌控心之動態與靜態狀況,故先見性為要,禪定也就可攝受得之自在受用了。

 

簡而言之,參禪也是為了見性,因為無量禪定三昧總不離性之體用故。悟道者,悟何道?道即是心,悟心即是悟道,禪宗將道比喻心之本體、佛性、如來藏(梵語tathagata-garbha)、妙覺、自性、真如、法身、涅槃等等,也就是說,道即是心,心即是道,離心無道,離道無心,心道不二是也;換句話說,見性即是悟道,悟道即是見性明心是也。

 

六祖壇經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

 

六祖壇經云:今生若遇頓教門,忽遇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自古至今,歷代祖師,開悟聖僧,乃至諸多在家居士,參禪悟道,見性者無邊無數,難以計算,他們早已轉凡入聖,不受生死束縛,輪迴所困,自在無礙之法身(梵語dharma-kaya)大千矣!那麼,獨一無二之法門便是—參禪悟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大前題,法門之首是也!

 

開悟聖僧云:佛佛佛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無相之相即實相(梵語dharmata bhuta-tathata),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指望,內外圓明到處通。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開悟聖僧云: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眾生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41.佛為何說婬欲是生死輪迴之本?意義何在?

 

婬欲即是行婬之欲望,與愛欲、色欲同義。

 

圓覺經云:諸世界一切種性,無論卵生(梵語andaja-yoni)、胎生(梵語jarayuja-yoni)、濕生(梵語samsveduka-yoni)、化生(梵語upapaduka-yoni),皆因婬欲而延續種族生命。

 

在律藏中以婬欲雖不惱眾生,然能繫縛修行者之心,是故佛陀制此婬戒(梵語a-brahma-carya-virati),為十重禁之一,四波羅夷之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以不婬即戒之意,故又稱不淫戒。

 

經論中,比喻婬欲如火能燒心,稱為婬欲火;又比喻婬欲傷身如病,稱為婬欲病。於三界中,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六欲天等,皆以貪欲、睡眠、婬欲等之欲樂為構成其生命繼存之重要因素,乃欲所屬之世界,故稱欲界。欲界中最高層次之六天界,其天眾猶有欲樂,惟各界享受欲樂之程度與方式有異。以婬欲而言,四天王天與忉利天以交形成婬,第三夜摩天以相抱為婬,第四兜率天以執手為婬,第五化樂天以相笑為婬,第六他化自在天以相視為婬。

 

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者,是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而言!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階段;故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領域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

 

欲界(梵語kama-dhatu)者,即具有婬欲、情欲、色欲、食欲、睡眠等有情所居之世界。

 

色界(梵語rupa-dhatu)者,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婬欲、飲食二欲,而仍俱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係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以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共有十八天。

 

無色界(梵語arupya-dhatu)者,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係眾生生死輪迴之趣,故為聖者所厭棄。

 

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苦,甚可怖畏。

 

三界內都是六道眾生生死輪迴的窠臼,是眾生造業受苦樂的大環境,十方所有諸佛一一勸導三界有情莫以三界為安,當勤求解脫。

 

今已將三界有情(梵語sattva)的狀況一一敘述一番,深信諸君不難明白,眾生實以情欲為依為命,若將愛欲、色欲淨化頓斷,見思二惑破除剎那便證無生,出離三界,與聖同齊。無量劫來,有情皆以婬欲為依,以婬欲滋潤生死,致使生生世世相續輪迴生死,不罷不休。

 

圓覺經云:三界輪迴婬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中d經萬論無不指出婬欲是生死之本,輪迴之因素,佛悲心徹骨,斬釘截鐵,一針見血不留情直說無礙眾生生死輪迴禍根,就在婬欲未斷,致使六道眾生周旋不出三界。現今引證楞嚴經佛所說之法要。

 

楞嚴經云: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祇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

 

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42.我的嫉妒心很強烈,看到別人比我美貌、有才華、有地位、有財富,我內心很難過,便生嫉妒,該如何降伏?如何淨化?

 

嫉(梵語irsya)者,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唯識百法之一。此心所能引起某種特定之染o心,唯識宗歸之於隨煩惱之一。指對於他人之善、美等生起不悅之精神作用。

 

嫉妒會令人痛苦、不自在、情緒不穩、記恨對方。這種不正常的心態,往往是人類每個人都具備而有的,只是深淺廣狹之別而已!有些人心生嫉妒很明顯容易看出來,有些人生嫉妒心放在心坎上不表露出來,有些人心生嫉妒,卻能將嫉妒心轉為藝術化,但有些人心生嫉妒,馬上爆發造口業(梵語vak-karman),無理批判對方……。足見嫉妒心是很難控制的,何以故?因為嫉妒心不是物質界有形相的東西,沒有開關可OFF,茲當嫉妒心現前之時,就任他宰割擺佈,甚為無奈!

 

因此之故,我們應該化嫉妒心為隨喜心,為何如此而為呢?因為你不隨喜對方,別人也得有才華、有地位、有財富、有美貌,一切的一切皆如往常故;但是如果你一旦為對方隨喜功德、祝賀、美言幾句、乃至隨喜讚歎的話,你可大膽嘗試一下,當你隨喜讚歎對方後,內心當下有無比的快活、清涼、法喜充滿,無有對立,心中這塊沉重的嫉妒心即刻化為烏有,當下臉部頻頻展現出會心的微笑!一兩撥千斤,輕輕鬆鬆只用隨喜讚歎法門對治嫉妒心,就讓自己活得多自在(梵語isvara)、多快樂、多喜悅,更可貴的便是與對方廣結善緣,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非但沒有染o自己的心,同時又淨化自己的嫉妒心,可謂雙贏,一舉兩得哩!

 

我們要嫉妒別人,不如自己先自救,如何是自救呢?就是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短缺處,若短缺處修得圓滿後,與對方平等無有高下,此時此刻,你想生嫉妒心都很難,為什麼呢?因為你已經把自己短缺修滿了,該有的一切具足,內心嫉妒之病已痊癒了,這是根本之道,徹底解決嫉妒心的不二法門。

 

假使要認真的與別人相互比較的話,那你就有嫉妒不完的痛苦心。比較是好,但應該取長補短,做為增上緣,若能如是,豈不妙哉!天下間尚未成佛之前,人人都有自己短缺之弱點,倘若你跟佛來論高低,那你就不得不自卑而生我慢,嫉妒心堆積如須彌山之高了。所以與其自卑、嫉妒、比不上別人而心痛的話,不如自己勤加充實自己的才華,勇猛奮發圖強,為自己種種有不足、有欠缺之處加以修補,令其莊嚴圓滿,若能如此,諸佛讚歎,菩薩護持,天龍八部嘉許。

 

嫉妒有十二過:一、人不喜見。二、廣結惡緣。三、傷及自家法身,穢自性。四、他人唾棄。五、人緣縮狹。六、鬼神不護。七、日日不安。八、諸事違逆。九、德行損折。十、命終墮落。十一、賢人遠離。十二、菩提不生。

 

43.早課課誦時,有一句『三門清淨絕非虞』,三門如何解釋?

 

(一) 三門又作山門。為禪宗伽藍之正門。三門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之義,或象徵信、解、行三者,非必有三扇門。

 

又三門建築或係根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云:譬如城有三門,一人身不得一時從三門入,若入則從一門。諸法實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門:空(梵語sunya)、無相(梵語animitta)、無作(梵語akarmaka)(無願)。

 

由此可見,三門乃指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又象徵信、願、行三者,又作空、無相、無願(梵語apranihita)三解脫門是也!虞者,憂慮之意。係指學佛向佛證佛境界,應奉行正法僅依此三解脫門(空、無相、無願,智慧、慈悲、方便,信、解、行)者,必能證悟清淨法身佛的境界,這乃佛所說,絕對沒有什麼可憂慮而掛罣不放心之意。

 

(二) 菩薩進趣菩提所修之三種法門:一、智慧門,知進守退為智,知空無我(梵語anatman)為慧;依智故不求自樂,依慧故遠離貪著。二、慈悲門,拔苦為慈,與樂為悲;依慈故拔一切眾生之苦,依悲故遠離無安眾生心。三、方便門,正直為方,外己為便;依正直故生憐憫一切眾生心,依外己故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以上,智慧門屬自利,慈悲門屬利他,方便門則自利利他雙行。然三門雖分,實則不二,智即悲,悲即智,是為悲智雙行以攝化眾生而成方便門。

 

(三) 三門為三解脫門之略稱。指得解脫至無餘涅槃之空、無相、無願等三種法門是也。

 

44.如何把『空觀、假觀、中觀』等三觀,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又何謂『一心三觀』?

 

三觀者,是指三種觀法。天台宗智者大師所立之天台三觀,此係諸家所說三觀中最為普遍之一說。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門,為教義與實踐之骨架。係對一切存在作三種觀想,即空觀、假觀、中觀,稱為空假中三觀。

 

此乃依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所說:從假入空二諦觀,從空入假平等觀、中道第一義諦觀而立。

 

一空觀,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蕩除三惑之相,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

 

(梵語avidya)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而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為空觀。

 

二假觀,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之假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之法,以假觀立俗諦之法,以中觀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而言之,不停滯於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三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而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所謂一心三觀者,即於一念心中而能圓觀三諦,謂觀一念心畢竟無有,淨若虛空,稱為空觀;能觀之心,所觀之境皆歷歷分明,稱為假觀;雖歷歷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於空,假不定於假,稱為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為一心三觀。

 

45.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身旁有人在講話,或走動,自己是否能自覺?

 

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一心又分理一心與事一心之別。如果念佛至一心不亂的話,身旁之人走動講話,在究竟果位(妙覺、登地法身大士)是能自覺;若見思惑未頓斷,自性靈妙之用尚不能起微妙作用之際,是難以自覺的;甚至二乘人進入灰身泯智之偏真涅槃,尚屬不覺,何況凡夫,一般之念佛禪定!換句話說,念佛至一心不亂時,能否自覺旁邊之人走動或講話,是因人之證悟境界高低廣狹 而定!不可一概而論之,若未證悟自性,未破無明,雖是念佛一心不亂,自性靈妙功用未發之時,是不得自覺的,若說能自覺者,此人不明自己未入一心不亂而說一心不亂,亦屬不覺。在自性尚未頓斷三惑之前,自覺之性忽暗忽明,忽知忽不知,模糊不穩定之際,概屬不覺之謂也。登地法身大士、等覺、妙覺之果位者,自性靈妙不可思議,多劫修證所成,在一心不亂中能知動靜之態,在動態中能知靜態,動靜不二,自在無有障礙。佛菩薩在一心不亂中,四周圍狀況動靜一清二楚,內心無惑。

 

凡夫雖念至一心不亂之境(深淺不一),三惑所障,靈妙自性未發,動即是動,靜即是靜,動不能靜,靜不能動,動靜是二故,是故,尚須奮發圖強,精進(梵語virya)道業,到時候瓜熟蒂落,因圓果滿,動靜不二,自覺無礙。

 

46.我常夜間外出,甚至經過墳墓之處,心常驚怖不安,念佛意義何在?有效果嗎?

 

人人都有他自己某方面心地恐懼不安的時候,如何才能讓自己活得更自在優閑,不驚不怖呢?釋迦牟尼佛很慈悲的告訴我們在恐怖驚慌的時候,不論在山林曠野墳墓處,夜間走路,孤獨之際,心怕鬼魔普現種種現象時,是有法門可奉行受持,免受驚怖不安之危,那就是八念法。念者,即是內心之存憶。

 

大智度論卷二十一云:佛弟子於閑靜處,乃至山林曠野善修不淨觀,厭患其身,忽生驚怖,及為惡魔作種種惡事,惱亂其心,憂懼轉增,故如來為說八念法。若心存此八念,則恐怖即除。

 

一、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在心媞朁尷k身佛,觀想具體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稱念之名號,皆稱為念佛。如果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念諸佛慈悲,救濟眾生,功德無量,如是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即除。

 

二、念法,法力廣大,通達無礙,能滅煩惱,如是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即除。

 

三、念僧,僧(梵語samgha)是佛之出家弟子,能修正道,能證聖果,為世間福田(梵語punya-ksetra),如是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即除。

 

四、念戒,戒(梵語sila)是無上菩提之本,能遮諸惡,得安隱處,如是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即除。

 

五、念捨,捨有二種:施捨,能生功德。貑侇迡o,以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即除。

 

六、念天,四天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果報清淨,利安一切,如是一心,念念不捨,怖障即除。

 

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氣,為治散亂之良藥,入禪定之捷徑,如是念念不已,則心不馳散,怖障即除。

 

八、念死,死有二種:自他,即報盡而死。諝L緣死,即遇惡緣而死。此二種死,從生以來,常與身俱,無可避處,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

 

大聖佛陀這些法語,無非欲令佛弟子一心奉持,即可消除驚怖不安之心。夜間沒事最好也不要獨自一人外出徘徊,免得多添麻煩上身,墳墓之地屬陰地,人死所葬之地,的確讓人夜過七分恐懼,尤其農曆初一、二的日子,無月無星光,夜間實在太陰暗,最好約伴同行,免得把自己嚇死,不死也得帶來嚴重的後遺症,無事閑著,自言自語。

 

夜間走路,或經過墳墓,學佛者的心態應稟持著慈悲心走路,不要東張西望,胡思亂想,免得看到風吹草動,當做鬼影飄動,聽到蟲鳴蟋蟀聲,當作鬼在講話哭泣聲。行人以慈悲心看待一切有情(幽冥界眾生),口稱佛號,則一路平安,抵達目的地;該來的總是會來,避不開、閃不掉的,冤親債主找上你,你就加快腳步奔跑即是,若跑不開,就任由他宰割,正所謂的:一軀人給他找,找剩的就是我的。因果就是很公平的,不會錯亂,遲早會受報,既已找上門來,誰人也不可豁免!不該來的,業障(梵語karmavarana)沒有現前,縱然夜路跑遍天下,也都安然無恙,相安無事,臺灣寶島十六縣市鄉鎮所有的墳墓,你日夜抓狂奔馳,墳塚被你踩平了,想要遇到鬼碰到魔都得來不易。無緣或無冤債,縱然與鬼魅相逢互撞如同無事一般;若有惡緣冤債的話,你想避閃也由不得你,冤親債主虎視眈眈,不分日夜,不分陸海空之處都一一找機會登門拜訪,該奪即奪,該整即整,該死活不了,該驚怖你安心不能,該難過你快樂不得,一切皆由業力(自作自受)使然,非你所能作主當家。學佛者以這種心情與態度來走夜路,經墳塚,心地當下坦蕩蕩,心安理得,一切由業力現與不現來決定,心有何不安!此時頓然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自在解脫,一路平安,法法皆如是!

 

47.人生苦短,有心往生極樂淨土,如何才能構成往生淨土的條件?

 

在有限的生命,也應該具足高瞻遠矚的眼光,來對待自己未來生命的去處,不然時間一晃就是數十年,人的一生有幾個十年可度過呢?任憑怎樣歌唱生命,讚歎生命的光明遠景,而生命的缺陷,永遠是不可避免的事實。既然有心往生極樂世界,就應該一心專注淨土法門,研習淨土三經,對西方淨土有個正確的認知,而後一心專稱彌陀聖號,娑婆業緣一盡,蒙佛接引往生淨土;除了自己生厭離心,欣求極樂自度之外,釋迦牟尼佛也鼓勵佛子應發十種心,而求生淨土,不只是自己往生淨土,也勸諸眾生念佛往生淨土,起大慈悲心,對一切眾生心生平等,發起自度度人的大乘(梵語maha-yana)菩薩度生精神!依據大寶積經卷九所記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於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何等為十種心?

 

一、無損害心,謂念佛之人於諸眾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損害,令得安樂。

 

二、無逼焰心,謂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於諸眾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傷,令得脫苦。

 

三、樂守護心,謂念佛之人於佛所說之正法,當不惜生命,守護愛惜。

 

四、無執著心,謂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

 

五、起淨意心,謂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復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

 

六、無忘失心,謂念佛之人求生淨土,發菩提心,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捨。

 

七、無下劣心,謂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

 

八、生決定心,謂念佛之人不著世間言論,於無上菩提,深生正信,畢竟不惑。

 

九、無雜染心,謂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梵語kusala-mula),心常遠離一切煩惱雜染。

 

十、起隨念心,謂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光是知念佛而已,還要深入佛法大義,現世當下也要修證自了,若能佛法深入而來念佛,其往生品位也就越高。

 

佛說觀無量壽經云:不知第一義,不得上品生。往生淨土並非難事,只要真誠的信心具足,發大清淨願往生極樂淨土,一心一意履行稱念彌陀聖號,念到一心不亂,正念(梵語samyak-smrti)現前,娑婆業緣盡了,便可蒙佛接引往生淨土。念佛功夫,祇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是苦,安養是歸處。茲當念佛完畢,將念佛功德普皆迴向(梵語parinama)西方淨土,乃至一生所為諸善亦當迴向,現前一舉一動,皆可迴向,年年月月,時分秒秒,皆一心迴向淨土,若不往生者,諸佛妄語;同樣之理,如果自己不迴向,縱然是上品善亦不得往生。

 

蕅益大師云:縱得上品善,若不迴向,亦不得往生;若芝小善,懂得迴向,亦得往生。

 

48.何謂『大乘佛法三大體系』?

 

大乘佛法深廣淵博,浩瀚無際,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確令人有望洋興嘆之感,但是將大乘佛法提綱挈領,不外乎有三大思想體系:一、虛妄唯識系。二、真常唯心系。三、性空唯名系。今將三系敘述如下:

 

一、虛妄唯識系,不但大談其空,而且信受一切法空(梵語dharma-nairatmya),為什麼仍說它是有宗呢?因為唯識家所說的空,是指離心的外境而言,如果論到不離心的現境,就又不得不承認它們是有,如果這也是空無自性,那就不能建立一切,其過失則非常重大,所以唯識家儘管滿口說空,終究仍然保留虛妄分別有的心識不空,這不是結歸於有宗是什麼?

 

二、真常唯心系者,雖然也說空,但比虛妄唯識者更進一步,不但說執境,現似心外境是空,就是連虛妄分別心也是空無自性的,不能說它是有,可是妄心是空性的,但隱藏在妄心背後的真常心,絕對不可說它也是空性的,因為其中不但具有一切真實功德,就是流轉還滅也是依它而建立的,假定真常心也是空無的,如何能夠建立一切,既然真常淨心不空,當然亦屬於有的一系。

 

虛妄唯識與真常唯心兩大體系,雖然不斷講空,但以究竟空義衡量,就不能不判它們為有宗了。

 

三、性空唯名系,真正開顯畢竟空義的,唯有性空唯名系的思想理論,以勝義空為究竟而歸宗於畢竟空(梵語atyanta-sunyata),是為真正空系。本系連真常淨心亦空,依空建立一切法。

 

法句經云: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是善知識。

 

如來廣說一切佛法,無非欲令眾生正見諸法的無我(空性),空性並非否定諸法的存在,而是空性建立在諸法上,離有說空,皆為邪見。空與有並不矛盾衝突的,空和有是互為相成,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統一的。佛法要人們在存在的現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時在畢竟空的實相中去了解現象界的緣起法。能這樣的觀察、體驗,就可得度一切苦厄。空從具體的有上顯出,有在無性的空上成立,空有相成,不相衝突。

 

佛陀說如來藏(真常唯心系)是怕佛弟子及當時之外道,聽到佛陀說空而執空或斷滅空。故說有如來藏,如來藏者,能安立生死流轉門與涅槃還滅門。

 

從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觀來看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當下被銷鎔了,是可以依世間而出世間,而出世間也不離世間。中觀者,在法性性空的基點,宣說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來表示他。

 

中觀論云:因緣(梵語hetu-pratyaya)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如來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大般若經云: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大般若經云:一切法皆畢竟空,畢竟空中,都無有法可名能證,可名所證,可名證處,可名證時,何以故?諸法皆空,若增若減,都無所有,皆不可得。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是諸佛母,能示世間諸法實相。

 

大般若經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諸法,常無變異,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來等覺現觀,既自等覺,自現觀已,為諸有情(梵語sattva),宣說開示,分別顯了,令同悟入,離諸妄想,分別顛倒。

 

49.何謂『灰身滅智』?

 

灰身滅智又作無餘灰斷,焚身灰智。略稱灰滅、灰斷。即將肉身焚燒成灰,將心智滅除之意。亦即將身心悉歸於空寂無為之涅槃界。此乃小乘佛教最終目的之無餘涅槃。依據金光明經玄義卷上所載,若斷盡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之煩惱,即可證有餘涅槃,而焚身灰智則證入無餘涅槃。

 

蓋小乘雖以無餘涅槃為真涅槃,然大乘則視之為一種方便施設,須要經八千六百四十二萬十千劫,而後於他方淨土蒙佛度化。(金剛仙論卷九、肇論、維摩經玄疏卷五、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之一、天台四教儀)二乘人於斷除三界煩惱而悟道後,以火光三昧燒化色身,滅絕心智,而入於空寂之涅槃界,稱為灰身滅智,其中火化五蘊,即稱為灰沙,即火化五蘊成灰燼之意。

 

畢竟,二乘阿羅漢(梵語arhat)斷見思二惑證成果位後,因久修小乘思想,停留自度自利的階段,一旦證成聖位,便視三界如牢獄,觀生死如冤家,往昔其多生累劫生死沉淪自覺夠累了,一想到五欲六塵之熾盛如火逼,心有餘悸,一心就想急入無餘涅槃,免受莫須有的牽纏與麻煩;難得證入無生,怎可不好好休息一番,甚至一想到度眾生心就寒涼一大片,再怎麼說,這二乘人多生積劫在三界內所受的苦難、逼迫、痛苦、無奈、哀嚎、寒心、人際打壓、爭鬥、被害、官司、欺詐、騙術、殺生擄掠、姦婬,種種沉淪苦難都已深深嘗試過,何有不徹底覺悟之有!一次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當下不思考便逃之夭夭,連轉頭回顧亦覺得恐懼堪慮。因此,也怪不得二乘人心態有此驚畏!我們就讓阿羅漢灰身滅智的聖者暫時休息一下吧!畢竟,將心比心,心同此理,又何況二乘聖者也已經斷見思二惑,永超三界,證入涅槃了,不用操心罣礙他們,所罣礙操心的應該是我們自己才對,因為我輩薄地凡夫還在六道沉淪不休不息中,卻站在生死此岸的我們,來嘲笑可愛的阿羅漢(偏真涅槃),正當愚者不知愚,反譏他人愚之時,這輩阿羅漢也會感嘆說出:這群不知死活的黃毛鴨頭,滿身o穢(見思二惑未斷),沉淪三界六道中,竟然嘲笑我等,真是自不量力,泥菩薩渡江,自身難保,還有氣力批判此岸(聖域),省了吧!可憐的眾生!你們很勇敢,很有魄力,精力旺盛,既然沉淪苦海不厭倦,很有興趣,就留著自己受用(苦不堪言)吧!

 

二乘阿羅漢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借鏡,自度自利並非壞事,而是本分事,自了漢的行為,並沒有過失,度不度眾生是他各人自由的選擇,別人無權介入干預,就隨他因緣變化吧!總有一天二乘人阿羅漢(灰身滅智)想通了,休息夠了,不好意思了,機緣成熟了,他自然會發起大乘度生的弘願,以感念佛恩、眾生恩、三寶恩、歷代父母恩、國家恩、師長恩,有恩必報的大乘精神,這就是所謂不定性阿羅漢的特色,終其究竟,二乘人也會遇佛度化,回心轉意向大乘菩薩而邁進的時候,我們稱之為迴小向大,也就是迴轉小乘向大乘佛道的終極目標,轉了一大圈,周旋了無盡的時空,到了最後還是回到原點—成佛。

 

開悟聖僧云:三界無安是火宅(梵語adiptagara),更於何處可安居;諸法性空是諸法,證到無生始悟生。

 

開悟聖僧云:六根(梵語sad indriyani)門頭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隨君;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受苦輪。

 

開悟聖僧云:見色不為色塵染,聞聲當知誰聞聲;如能認出是何物,成聖成凡盡無言。

 

50.何謂意生身?法性生身?

 

意生身(梵語mano-maya)者,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摩 化身,摩奴末耶身。非父母所生之身體,乃是初地以上之菩薩為濟度眾生,依ㄦN予狺ぁ秅夾迭C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無色界、變化身、界外之變異身等,均屬意生身。

 

俱舍論卷十云:中有(梵語antara-bhava)者,又譯作中陰、中蘊、中陰有。指人自死亡至次受生期間之識身。為四有之一,七有之一。眾生於生死流轉之過程,分四種階段,此即四有。由身、口、意所作善惡之因,能招感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續不斷,此即七有。中有即是前世死之瞬間至次世受生之剎那的中間時期。此中有身即識身之存在,乃由意所生之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緣所成,故又稱為意生身。

 

法性生身者,為佛及大菩薩所受三界外化生之身。法性(梵語dharmata)者,指諸法之真實體性,亦即宇宙一切現象所具有之真實不變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為真如之異稱。法性乃萬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馬祖禪師云: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喫飯,言談祇對,六報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

 

亦有法性與如來藏同義之說。是故,法性生身為如來五種法身之一,菩薩二種身之一。此生身證法性,得無生法忍,異於處胞胎、惑業所感之肉身,如來之身即由此出生,若以之配三身,則相當於吉藏大師所說之報身佛。佛之法性生身有無量無數阿僧祇一生補處(梵語eka-jati-pratibaddha)菩薩侍從,此乃佛於無量阿僧祇劫,積集一切善本功德,故無事不濟,無願不滿。又菩薩於得無生法忍後,捨肉身,次受後身;因菩薩體得無生忍力,無諸煩惱,既不取二乘證,又未成佛,故於其中間所受之身,亦稱為法性生身。

 

法華玄論卷八云:以菩薩二種身中之肉身配以分段生死,以法性生身配變異生死。二乘之人及法身菩薩雖有法性生身,然皆隨分稱受;佛之法性生身能照徹法性,故真法性生身唯佛能得。

 

法性生身是菩薩二種身之一,何謂二種菩薩身,是指生死肉身與法性生身。

 

一、生死肉身者,三賢位之菩薩,未證法性,乃為惑業受三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薩。二、法性生身者,乃證得無生法性,捨三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不思議變異身之菩薩。此法性生身,經論所說多謂係初地以上,或以為八地以上。

 

大智度論云:菩薩有二種: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無生忍法,斷諸煩惱,捨是身後得法性生身。

 

往生論註卷下云: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薩也。

 

法性生身者,在華嚴宗所說,是五種佛身之一:一、法性生身,由圓常之法性體所生之佛身。二、功德法身,以萬行功德為因所成之佛身。三、變化身,應眾生之機感而映現變化之佛身。四、虛空法身,周法界之大佛身。五、實相法身,無相無為之真妙法身。此前二者為報身(梵語sambhoga-kaya),第三者為化身,後二者為法身是也。

 

開悟聖僧云:忽然證悟心境空,大地山河透脫機;法王法身全顯現,時人相對不相知。

 

51.經典中常見四有、七有,何謂四有七有?

 

四有(梵語catvaro bhavah)者,有情眾生之輪迴轉生,一般可分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

 

一、死有(梵語marana-bhava),人依於前世起造的惑業之力,招感現世果之際,其於前世臨終之一剎那,稱為死有。

 

二、中有(梵語antara-bhava),指死有與生有中間所受之身。又作中陰,依據俱舍論卷九所載,其體由極微細之物質構成,身形與其所趣本有之形狀相似,欲界中有之形量,如五、六歲小兒,然諸根明利;色界中有之形量,則圓滿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為食,故又稱乾闥婆(香陰)。

 

三、生有(梵語upapatti-bhara),係生緣成熟,脫離中有而托生於母胎之初剎那。

 

四、本有(梵語purva-kala-bhava),係生有以後漸漸長大,由出離母胎而嬰孩、童子、少年、壯年、老年,以至壽命將盡,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過程。

 

有情之眾生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轉本有,本有期間又有胎內與胎外之別,在胎外時,若有起惑造業,復從本有經死有、中有、生有而復返至本有,如此次第輾轉生死,輪迴無窮。

 

何謂七有?有即是凡夫眾生生死輪迴之迷界計分為三有、四有、七有、二十五有等等,有因必有果,因果不亡,故稱為有。此七有是三界有情異熟之果體:一、地獄有。二、畜生有。三、餓鬼有,又稱鬼界有。四、人有。五、天有。六、業有。七、中有。此七種稱為有。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五趣,依果報存在之義而為有;業有,乃彼果報之因,故稱有;中有,則為趣彼果之方便,故稱有。

 

總而言之,四有七有是眾生因三毒起三業(梵語trini-karmani)而廣造善惡無量業,因而在三界內沉淪起伏不定的一連串因果,所招感受報的事實;學佛修行就是要頓破四有七有的束縛與掌控,而這束縛與掌控的主權在我們自己,如能奉行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等煩惱,就能永超三界,同證無生法忍,那麼,四有七有也就當下匿跡無,風吹雲散,呈現萬里晴空,佛道之圓,亦復如是!

 

開悟聖僧云: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稱誇;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52.『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請問師父,正信佛弟子應如何看待這個觀念?

 

布施(梵語dana)者,音譯為檀那、柁那、檀。又稱施(梵語daksina),意譯為財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與人之義。

 

布施原為佛陀勸導優婆塞之行法,其本義乃以衣、食等物施與大德及貧窮者;至大乘時代,則為六波羅蜜之一。再加上法施、無畏施二者,擴大布施之意義。亦即指施與他人財物、體力、智慧等,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積功德,以致解脫之一種修行方法。

 

布施是一件神聖救人的美德,對象是不分富貴貧賤、男女老幼、種族國土之區分的,這是站在慈悲平等心而利人之風範,值得嘉許讚歎,眾生有苦難,須要別人挽救之際,正是讓人人有機緣布施喜捨之時,更是與眾生廣結善緣的大好時機;因為布施須有對象,如果沒有對象,布施這個名詞亦等於空談(不存在)了。但是人常言:真布施不怕假和尚。這句話有多角度讓人聯想的空間,意思就是:你真誠布施給對方,你就不必考慮財物的動向如何,不怕金錢去向之因果如何!是用到利人去了,或達成救濟,或被對方欺騙了,或對方是假相心存不詭,你完全不追究,不想了解,管他是真是假,布施是我的事,錢給他後是他的事,與我布施者無關,這句話的含義在此。這是站在布施者方面而言,對方是真是偽一概含糊不管而帶過,這種布施行為以正信佛教來說是不容許的,甚至會闖禍,有時會帶來嚴重的過失,你之所以闖禍或有過失,是因為你並沒有把布施的對象稍加認知所帶來的後遺症,這種行為與觀念,佛教稱之敗壞菩薩,僅有慈悲心卻沒有智慧的菩薩,這類型之菩薩,易闖禍,易惹出麻煩之輩,佛所不許,反而有無量過失。

 

譬如:當今臺灣寶島佛教很興盛,南北十六縣市國人學佛非常多,問題來了,學佛之人十之八九都很慈悲、友善、有喜捨心,此時,歹徒見有利可圖,心中是沒有因果、道德、良心、輪迴、報應的觀念,如果歹徒有這些觀念,就不名為歹徒、詐欺集團、金光黨、偽裝假相以騙人手法的種種作惡名稱了。你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當你被歹徒騙了,理當你不該事後在皇帝背後罵皇帝,你不該批評歹徒,不該後悔,不該哭泣,甚至可以再繼續真布施,不怕假和尚啊!可是十人有八、九都罵個不停,詛咒幾十年了口業尚未停息,不是嗎?社會上的確有這些人有這種自誤誤人的觀念。因此我們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布施錢少你不覺得,錢多你就慢慢會覺悟的。

 

佛陀告訴我們布施要有智慧,要了解布施對方的來龍去脈方可行施,如果對方是詐騙集團,你也唯有壯大其惡勢力,使對方繼續行騙下去,如果你始終認為真布施不怕假和尚,這是你正確的觀念,那法院很辛苦的檢察官、法官、書記官們也就不用那麼辛苦在案上大費周章,絞盡腦汁沙盤演練,辦案辦得頭髮變白了,皺紋增多了,案情錯綜複雜,案情是掛在虛空,釐清不易。畢竟現代的歹徒十之八九都是智慧犯罪,手法精準,走法律漏洞有一套,讓司法官辦案撲朔迷離,一個頭兩個大,真是無奈,無奈又能如何呢?追根究底,就是你慈悲布施而沒有智慧觀察真相,讓歹徒四處行騙,最後法網恢恢,難逃果報,這一連串的動作使社會國家動盪不安,國家財力損失(警察、法官、檢察官、書記官所領薪水),你也應負起多少責任與過失,這些歹徒行騙江湖之能生存蔓延是因你而促成,豈可不慎!

 

佛教講因果、道德的,本來布施是美事一樁,但是在你缺乏認知布施的真諦之下,卻也造成社會大眾的不安與歹徒猖狂肆虐無道的局面,因此之故,期盼欲布施喜捨者,理應認知受施者之背景真相,實有必要也,免得浪費自己的財物,又壯大歹徒勢力,而自己不知不覺,又聲稱自己是在學佛,實在有損己之德也,佛陀看了真相之後會連連搖頭道:弟子啊!請你們饒了我吧!我如來正法(梵語sad-dharma)沒有教導你們以這種方式來行布施啊!你的作為只有讓歹徒趁虛可入,因而壞了我如來正法而已!我如來正法是以悲智雙運而行布施啊!這是中道不二門,是十方諸佛證成佛道的唯一途徑,我佛弟子若欲證成無上菩提,亦當如是持,莫以布施行善不解真相而造業,致使沉淪,是故菩薩道應以悲智雙運而度生,如車四輪正常行駛,若缺一則失平衡,有翻車之堪憂,應有所醒悟,回頭是岸吧!弟子們!

 

布施對象得體不得體,正確與不正確,有意義無意義,其福報是有所關連,諸經要集卷十所載,以布施情形之不同,所得之福報亦有四種差別:

 

一、施多得福少,謂以飲酒、造業、歌舞等事施人,則費用極多而無福報。

 

二、施少得福多,謂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使其精進學道,施物雖少,其福彌大。

 

三、施少得福少,謂以慳貪惡意施於邪見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

 

四、施多得福多,謂若能了悟世間無常而發心捨財,造立塔寺,供養三寶(梵語tri-ratna),則所獲福報如恆河沙,施物既多,其福亦多。

 

可見布施對象理應以智慧審慎,而後布施喜捨,才能得到布施真正的意義與功德,因而達到度人利他的弘願是也。菩薩行布施應以智慧觀察與導引,才不致於一再有挫折與誤了自己行布施而生悔,並且以慈悲心、平等心、來對待受施者,據優婆塞戒經卷五所載,菩薩布施應離五種法:

 

一、不選有德無德,謂菩薩行慧施時,平等普濟,不擇冤親。於有德之人生愛敬心,於無德之人起憐愍心。

 

二、不說善惡,謂菩薩行慧施時,以平等之慈心,於善者與不善者,各隨所願,普皆饒益。

 

三、不擇種姓,謂菩薩行慧施時,無分種姓、貴賤、凡有所需,普皆施與。

 

四、不輕求者,謂菩薩行慧施時,見來乞者,生起殷重不輕之心而與所需,以濟其乏。

 

五、不惡口罵,謂菩薩行慧施時,於求索者皆不出醜惡之語以毀辱之。

 

總之,菩薩有心布施之際,應提起大智慧,作有意義的利人大業,不可心懷著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的自誤誤人觀念,應審慎布施時的心地是否正見、平等、慈悲否?受施者是否如法的可受你行施,而後三輪體空,達成布施波羅蜜自度度人,自利利人之菩薩道。

 

開悟聖僧云:布施莫著相,著相則無功;能作三空想,福德遍虛空。

 

53.我一心學佛,但是周遭親朋好友都說我很消極,我該如何面對這個事實?該如何調整我的心態?

 

如果說最消極的人,應該是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諸大菩薩,乃至歷代高僧大德,輪不到你,你之消極與前者相比較,實在是萬萬不及一,這話如何說呢?因為佛教所說的消極是不造惡業(梵語akusala-karma)、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作非法、不犯科作奸的意思,這有什麼不好!難道要積極大幹壞事一番不可,才叫做積極?學佛之人一心一意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有因果觀念,心存道德,幫助須要幫忙的人,這些是積極或是消極呢?不造業殺生,不吃眾生肉,僅吃清淡素食,是積極或是消極呢?如果拚命殺生食肉(殺豬、雞、鴨、魚、牛)而帶來今生後世不如意(墮地獄、惡鬼、畜生),卻說是積極的話,那就任憑你的親朋好友造口業了,把積極造業墮落之事廣為宣傳,實有不智之舉,而積極行善(不吃眾生肉)之美事卻說成消極,這種朋友說是有智慧,實在令人心存懷疑,沒有學佛之人做壞事卻說成積極,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與納悶,畢竟社會上沒有學佛之人,是佛學的門外漢,不足以與之爭論,他們不知佛法講些什麼道理,又不知不問,又不了解對方,卻來一味批評對方,這就是口業缺乏修飾,心態無道無德的表現,讓有智之人,深感遺憾與憐愍!

 

什麼叫做積極與消極呢?分為有學佛與沒有學佛的心態來論及;有學佛之人,不殺、盜、淫、妄、飲酒、作奸犯科,不作非法,稱之消極不為也;對於修行為善,做利益大眾之事,幫助他人,成就他人道業,講經說法(宣揚真理),舖路造橋,救濟貧困之人,這稱之積極而為。沒有學佛少數之人殺盜淫妄飲酒,作奸犯科,廣為非法,挑撥離間,撥弄是非,搞分化,製造矛盾者,稱之積極;不修行、不為善、不利益廣大群眾、不舖路造橋、不救濟貧困、不宣揚真理,稱之消極。

 

由此可見,既然論及消極與積極,就應該深入探討與理會之,不可模稜兩可,似是而非,因而誤導世人,自己心態不正(包含怨嫉、不隨喜、不明真相、故意挑撥)個案事小,若以不正心態大肆渲染,便成可怕的是非不明之人(造口業者),這事情就大了,有如是造因,未來業障(梵語karmavarana)現前,必受其果(三途苦)。

 

如果仁者有如是知見,便能面對周遭親朋好友,心存正念,無惑無動,自在無礙,與他人相處和樂;若有如是正知見,當下便是調整自我心態之際,應該如何與親朋好友推處共事,即可冷暖自知矣!

 

開悟聖僧云:青山幾度變黃山,浮世紛紛非總千;眼裡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54.我一生當中,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為何會被人冤枉、嫉妒、打壓,令我心痛有如刀割,該如何因應?如何釋懷?

 

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絕對正確,你不可動搖,這將後有好的因果;常被人冤枉、嫉妒、打壓,這也有前因與後果。佛教講三世因果,是立足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時空,時空是無盡的,佛法不論一世、二世,乃至有限的數世而已!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要明白過去所造是何因(梵語hetu),今生所受的富貴貧賤,如意不如意,人際和樂不和樂,乃至受人冤枉嫉妒、打壓、讚歎、褒獎、得人緣,這些與過去生有息息相關的因緣所在,有智之人觀看今生便能了知過去世與人所結的因緣如何了!但是也有今世所造下的新因(今生造新的善惡),未來亦將受果報,並非完全是受過去生的業報(前世造今世受果),因為佛法不是宿命論、定命論,而定命論與宿命論是外道法,世俗人的邪見;換句話說,造業是貫串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不局限在那一生那一世的,而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業,也都在受生生世世的業報,若未修行解脫,這些善惡業報卻如鐵鍊環環相扣,緊密不鬆不斷,相互報應,無有止盡是也!

 

相對的,今生所受的冤枉、受人嫉妒、打壓,當下便是受果報之時,也有可能是別人造新殃的,他人今世欺侮你,未來因緣成熟時,他也當必受果報的,在因果自然律中,人人平等,無欠亦無缺,何以故?果由因來,有因必有果,無因果不生;因果不會錯亂,是遇緣方得受報的,緣未成熟,果是無由受報的;譬如今日種一棵苗,至第二天,你就希望它當下為你長出水來,這沒有道理可言吧!太殘忍了,無理取鬧,不近人情,更嚴重的,將來樹會死會活都不明,你又縮短三年,就是你不懂種水之道(須要時間栽培、水分、肥料、灌溉等等),你沒有這些增上緣給它促成,水從何而來呀!你的愚蠢會讓人開口痛罵你的無知!

 

又譬喻小偷偷人東西,雖逍遙法外,無法無天,一時警界難以繩之以法,因緣未成熟故,但是你可放心,常走夜路,總會碰到鬼的時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時辰未到,不是善惡無報,是因緣成不成熟來決定果報的,比方說:警察抓不到人犯,絕對有抓不到的難事:一、小偷藏匿不出現,行蹤不明,難掌控而一時抓不到。二、警察或許與小偷有私來暗去,互惠互利,因此再如何抓也抓不到。三、小偷背景有高官、民意代表、有特權撐腰等等。因此之故,也要有這些因素的突破,無常(梵語anitya)變化,漸漸因緣成熟,小偷勢盡,警察、民代、特別勢力盡,或改朝換代了,這小偷的神通(梵語rddhi)再廣大也難逃法網,那麼,勢力盡,就是因緣成熟,不成熟的話,果報是難現前的。世間事、佛事一一皆如是!

 

華嚴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正因如此,仁者不用傷感,不用擔憂,一切皆由自己多生累劫所造業因所感召,怨尤他人,是不智之舉;今生此世他人栽禍給你,嫉妒你,打壓凌辱你,這些因果他人也跑不了、逃不得、閃不掉、避不開的,仁者就心安理得的在自己崗位上,服務該服務之職責是也。

 

開悟聖僧云:菩薩忍受一切惡果,對眾生心平等而不動搖如大地。無論有人非議或褒獎能夠不受他人毀譽褒貶之影響,而默默地完成自己該做之事。

 

55.念佛之時,欲靜反動,不念佛還好,一念佛反而妄想叢生,為何如此?該如何對治?

 

念佛是得定的法門之一,讓心安住佛號而不動,得念佛三昧,在此之際,確實剛入門之行者,有所謂:有力使不來的感覺,平常在動態時卻相安無事,一旦靜下來要好好把佛稱念得一心不亂時,你的心卻跟你唱反調,欲靜反動,讓你很無奈,這不是硬功夫(挑水劈材、搬石頭),而是軟功夫(降伏妄想雜念),你現在才知道修行不是嘴巴說就算了,降伏妄想(梵語vikalpa)不易啊!是要有真槍實彈的功夫,僅是念佛就念不好了,你將如何深入參禪悟道,乃至明心見性!是故,尚須勤加勇猛精進道業,早登聖域。

 

妄想叢生,欲靜反動,這些是無始劫來,平常在散亂心時,未知心動與不動,念佛禪誦時,才覺雜念紛紛,欲靜反動,良由無始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之中,動時不知,靜之則見,塵劫習種,豈易卒除!必宜注心一境(專心念佛,萬緣放下,歸心似箭),念佛念給自己聽,念到能念能聽雙泯不二,即一心現前,猶將守寨,刻刻不懈,如斯正念覺治,雖有雜念,亦漸消除,念入無念,但肯攝心一境,久後自得精純,由是增明,感應懸契,自得心開。

 

開悟聖僧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應我;感應非前後,生佛同一體。

 

如果念佛(梵語buddhanusmrti)念到感應非前後,生佛同一體之時,見性有何不可,找妄想也找不到了!之所以無法入心不亂,這都是無始劫來的習氣種子在八識田中在攪動擺佈所致,若不下數倍的念佛功力焉得降伏其心!因為多生累劫習染無量,今世僅一世,無量比一,實在令人膽怯!

 

開悟聖僧云: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

 

已修證的過來人,再再啟示我們,修行要切實深心,不可只是蜻蜓點水一般,如果修行只是口言心不行,或是一進一退,或進一退三,那只是畫餅充饑之戲論罷了,對修行有何助益!是故,理通之後事須漸修,掌握大前題—成佛,其他一切都枝末,諸佛可成佛,我輩亦當可成佛,因為佛也是由凡夫修行而成佛的。

 

開悟聖僧云:萬法皆由心想成,如心畫物物成形;四聖六凡皆心畫,諸佛當初也眾生(梵語bahu-jana)。

 

既已明白妄想叢生乃由多生累劫所牽絆,再加上今世所造業因所致,就應更加勤於念佛,以念佛力克服一切妄想,一切妄想入於一念佛,念久了功力加深,如母雞孵蛋,令熱溫莫散發,念佛加溫,一心現前,有時不念自念,念而無念,普得一心,終究,見性者,往生淨土者,也非你莫屬矣!

 

開悟聖僧云:念佛休論閑與忙,時時無間始相應;一聲喚醒慈悲主,剎剎塵塵是淨邦。

 

56.何謂『衙門好修行』?意義何在?

 

衙門者,就是從前處理政府事務的機關。既然衙門是衙門,修行是修行,怎麼會與修行扯上關係呢?原因是在說明在朝當官的人,若能在合法的範圍內,百姓有所訴求或申請案件,盡量不要為難人民百姓,多為百姓著想,莫令百姓怨言四溢,給百姓方便好做事,千萬不要百般折騰千辛萬苦的老百姓之意。

 

在當今的政府官員的確為國人盡心盡力服務的大有人在,但也有少數的官署(全國中央至地方),不但不便民,還刁難百姓,一些申請案件一拖延,就是相當長的時間,甚至嚴重者找些小毛病不斷駁回,讓全國百姓有心辦事者傷透腦筋,法令已令人傷感了,還再加上諸多的行政命令,更是雪上加霜,無非是欲令綁著百姓手腳,使之動彈不得,讓飯碗倒覆,這些當官的人當下就是在衙門中造業,得罪無數百姓,廣結惡緣,又領百姓血汗錢(納稅)卻來糟踏百姓,打壓百姓,說好聽是依法究辦,問心無愧,但是究竟有幾人能有良知,為百姓著想,全國四處所聽所聞皆是怨言四溢;當官的處處怕人說他是被人賄賂,或被人誤解圖利他人,因此,辦案更阻礙公事的進行。假使當官者大公無私,自己沒有收人賄賂,公事公辦,又有什麼可擔憂,是怕鐵飯碗粉碎(被革職),怕人誤會,或是怕肥了百姓,或見人發福心生嫉妒,心有不甘願,這一切的一切,應理性合法的釐清,莫再一味食古不化僵局一成不變了。

 

法令是人定的,都是要百姓活得快樂,有尊嚴,有福報,安全顧及,生活水準提高,民富國強,這才是法令的真正意義;若是訂定法令是讓人民百姓痛苦哀嚎,動彈不得,這法令便成惡法,令人痛心唾棄,比垃圾更穢,僅以臺北林肯大郡在山坡地傾倒之例而言,那只是個案問題,卻以一支竹竿打倒天下之間的人,再制訂諸多法令的行政官,或是立法之人,提議之人,都有無量過失與欠考量,相當沒有知識之輩,因為全國的土地南北中東西各地的土質各有所不同,有些是可適當開發,有些土質鑽探實在不可開發,因地質有別,法令亦該因地之別而亦有別才對、才公平、才對得起國人,但卻一概以無情的惡法全部抹煞掉,訂定了更多極為殘酷的法令來束綁百姓,讓山上老百姓連動都不能動,有山坡地只有欣賞用,無法耕作,逐漸荒廢,怪手一整地就要抓人、告訴、罰款等等,不說山坡地,連平地亦然,處處要申請才行,但申請又是百般刁難,一拖再拖,拖習慣了,百姓也麻痺,只是怨言在心中;地方政府怪中央訂太多法令,中央怪地方管制不嚴,才使山崩地陷、土石流,法令條例又再不斷增添,百姓又是苦上加苦了,這種的政府,百姓哭笑不得,只有坐在山頭上唱望春風、三聲無奈、思想起,不是快樂的出帆喔!可憐老百姓有言不知何處投訴,官方互踢皮球,打太極拳,可敬的老百姓們,你們實在太辛苦了,偉大之處無人欣賞,反而呈現一付求救無人的可憐相!阿彌陀佛!

 

衙門實在好修行,也是造業墮落的場所,這兩者之間只在迷悟一念間,案件一樁,只要合法申請,衙門官員(主辦、課員)就順理推章而過,不要積壓公文,更不可找諸多沒完沒了的毛病(故意)來破壞公文的行進,讓人民心安喜悅,達成該做的事,這就是便民(給人方便),這是官員所該作的本份事;若能在法定標準之上下,可以不傷大雅不違法之下,能開恩就開恩,給人方便,廣結善緣,這就是衙門好修行;善意輔導無知的百姓,讓他們能順利合法申請通關,這就是衙門好修行;如此類推,你在衙門服務,有數不盡的人際來來往往,要申請、辦案、詢問,你不離本座就可作功德了,大作佛事了,而且是別人找上門來,這是你修福報的美好時機,念頭一轉,內心是多麼的清涼、快活、自在(梵語isvara);千萬不要如俗人所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無事小神仙,有事大難當頭,這是小人小根機的心胸,非菩薩道所應有的行為與精神,又何況菩薩是深入社會國家各階層而服務社會人民,也是最直接最前端的接觸,正是考驗著你的智慧與慈悲,與眾生相處得是否中道圓滿之際,你心塈騔釵p是思惟:在此娑婆國土,正處五濁(梵語panca kasayah)惡世,眾生難度,福慧淺薄,人心恐慌不安,末法時代,我也應該負起時代扶助度生的棟樑,盡心盡分做我所該作的分內事,以利芸芸眾生,有機會與之相處廣結善緣,實乃得來不易,應覺得慶幸希有難得之想,你的辦事能力就當下大增,並且生大信心,給人方便,給人希望,給人力量,給人法喜;你以合法範圍,心懷處處利人助人為最優先的考量與動機,這就是衙門好修行,正是表現出菩薩莊嚴崇高入世度生之方便,娑婆世界(梵語Saha-lokadhatu)又誕生一尊活菩薩了。

 

57.我特別喜愛參悟本性,請問性在何處?如何見性?

 

問我者是誰?若無誰,何以能問我,當下肯定這個能問者,即是汝性也,不用客氣,也勿生猶豫不決;若無性誰能宣揚佛法?若無性何人能行住坐臥?若無性誰在穿衣喫飯?乃至施為動作,搬材運水!性在二六時中往返不息,只因汝心迷而不覺,因何說性在何處,若無性之存在,多生累劫至今,乃至未來,誰能延續!若問性在何處,性本無形相,無相無無相,是名為體;若作用時,便在六根(梵語sad indriyani)門頭自由出入,運用千變萬化,無障無礙,君見否?四聖六凡不出此性之體用,迷者六凡,悟者四聖,只因迷悟有別。

 

修道者應先萬念妄想大死一番,佛性(梵語buddha-dhatu)方可蘇醒而見性,見性後自性妙用無窮。眾生之心應大死一番,此妄心應休去歇去,古廟香爐去,枯木寒灰去,一念萬年去,如人死人去,若能如是用,萬念俱灰,妄心死至無可再死,心安有不成道乎!萬法不立,一塵不染,本來面目現前,正是見性體之際。人人肯死心切願,勇猛精進,開悟證入自性本體,有何不可!

 

上至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無所分別,人人見性,人人成佛。

 

開悟聖僧云:請君仰面看虛空,廓然無邊不見蹤;若解轉身些子力,頭頭物物總相逢。

 

妙明覺性之體,讚不及,毀不及,若了一,萬事畢,無欠無餘若太虛,為君題作波羅蜜。真性中本來蕩然空空,一法不立,一塵不染,說是一物即不中,真如本體,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諸佛普現。

 

除卻凡情聖情,心外更別無佛,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心外無別佛,若不信自心是佛,無有是處,窮劫修道,總是門外漢。心本無形,因塵有相,塵滅心滅,因塵見性,性本無生無滅,真性湛然。

 

凡夫不肯空心,恐落於空,不知自心本空,大空大有,不空不有,空有自在,中道(梵語madhyama-pratipad)實相普現前。你有我亦有,君無我亦無,有無俱不立,相對嘴盧都。信心清淨者,信本來心無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住無所住,了得無所得,究竟涅槃。

 

清淨覺性,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梵語marga),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見本性為禪。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言名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若會妙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佛性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纖塵不染,一法不立,至性中人。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本性空寂,莫取一切相,即合聖意;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一性空故。若能如是見,是名正見;若不如是見,是名邪見。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自見本性,見自法身佛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梵語nuttara-samdodhi)。仁者見性否?若未見者,應如法如是見;若見者,汝之佛性與諸佛正等無異無別,恭禧仁者也!

 

58.我學佛多年,兒女長大,陸續要結婚,喜宴上該用葷食或用素食,我難以下決定,該如何是好?

 

結婚生兒育女是人類傳統習俗,是傳宗接代的必經過程,讓香火延續不滅的儀規。汝學佛多年,已體解佛法大意,並有六道眾生之同胞愛,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悲願;但是又逢值兒女婚嫁之大事,汝可擇其中道而行,以方便門而辦此喜宴,方法有三式:

 

一、全部以素食辦理喜宴,這可能會帶來很大的考驗與壓力衝擊,因為社會上的人士,吃素食者並未普及,十人中僅有一、二,家屬或許也有相當的意見,如果在家庭堙A大家協商好了,你可以做主,全權掌控,你便可以考量以全素食喜宴請客,因為佛教目前在全國寶島內很興盛,以素食請客,雖有一些雜音(不悅者),乃至不滿意者,但是可以讓人接受。

 

當今在佛教內的學佛弟子,他們的兒女結婚時,以全素食宴客,已經不是很稀奇或少數了,也非破天荒(非頭一次)者,因此辦素食宴,在種種克服的過程,亦難免與他人有多少的磨擦與反對,你該很堅強的來完成你之志願與目標,始終不動不搖,宴客總是很快就會過去的,何況世間事乃如幻如化,空幻無常,乃至生命也只是暫時的過客而已!何必造業禍患給與子孫,是故,第一個選擇以全素來辦理結婚喜宴是為第一良策。

 

二、半葷半素方式而宴客,這是指家人意見頗多,難以如願全素之情況之下的對策,雖是不盡如願理想,但是還是可以接受,反正你盡可能的爭取,爭取到多少算多少了,何況家人是大眾的,既然是大眾和合而成的家庭,讓他們有參與意見的話,一樁結婚喜宴會更圓滿,可減低到最少的壓力與雜音,不然的話,大家沒有商量共識,你獨自單打獨鬥而決定一件事,那可能辦喜宴的期間,大家相處時火藥味會很重,心堜憐凳鴷艀茪ㄢ蒏恣A這喜宴是好事,卻因你的獨自決定,讓大家痛苦煩惱,豈不是得不償失。

 

三、全部以葷食宴客,這是兒女的共業,可說是沒有福報的,家庭是複雜的,有時父親學佛,母親沒有學佛;或是母親學佛,父親沒有學佛,父或母其中一位,又是在家庭裡是決定掌控主權時,他又是沒有佛教觀念,甚至無神論者,都是信自己的,信美鈔臺幣的,這下就嚴重了,你在家庭裡又沒有份量,說話別人聽不下去,又是晚輩,在這種種因素之下,幾乎難關重重,無法突破之際,你就不得不順從這股共業了,無奈又能如何呢?

 

簡而言之,結婚是好事,但為了圓滿喜事,大家應該坐下來談,如果是佛教徒,那就好說多了,如果家人有少數是無神論者,或是信仰外道(梵語tirthaka),這是很難平衡的,佛教徒僅能以盡心盡力,爭取到自己心願中的某一標準而已!畢竟!世事如棋日日新,往往你想如此,但事與願相違,今日雖存,明亦難保,人生幾何!是否考慮在苦短的人生裡,少造點殺業,與自己與子孫當下為未來舖路,豈不是美事一樁!仁者試想,結婚是人生一大事沒錯,但是一大事之下所慘死的眾生也是一大事,如果宴客時,一桌上有一隻雞,若請一百桌,豈不是要殺死一百隻雞;如果一桌上有一條魚,若請一百桌,又要殺掉一百條魚;如果一桌上有十隻龍蝦,若宴客一百桌,就要殺死一千隻龍蝦,以此類推,你這樁結婚喜慶是很神聖的一日,也因為你神聖的一日卻殺死無量的可憐眾生,牠們活著好好的,自由自在的,是無辜的,牠們之死是因為你的結婚所帶來的龐大災難,這浩劫是因,未來因緣(梵語hetu-pratyaya)成熟,果報豈可抹煞!

 

願雲大師云:千百年來碗媄慼A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佛陀為何要弟子履行不得殺生呢?意義何在?動機如何?有五點立場不可殺生食眾生肉:

 

一、殺生(梵語pranatipata)害命,吃眾生肉,罪業深重,不能入佛門解脫之道。

 

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二、殺生食眾生肉,違背大慈悲心,因為利他度他都來不及了,豈可又加害殺牠、喫牠!

 

梵網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

 

三、一切眾生(包含六道)皆為過去生中之父母、眷屬,若殺而食者,即是殺自己的父母。

 

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若修行,人人皆可成佛,是故,佛陀言:汝等是未來佛,我是已成之佛。

 

五、因果循環故,有殺因,就有殺果,果由因而來,無因則無果。因果平等,因果不會錯亂。正所謂:吃人半斤,還人八兩,不增不減是也。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法苑珠林卷九十三云:食肉有十過:一、一切眾生,皆為六親眷屬,今所食之肉,無非親者。二、眾生聞食肉者之氣,悉皆驚怖逃走,故菩薩度化眾生不應食肉。三、食肉者,斷眾生信根,令生誹謗三寶心。四、修行之人,若食肉,則不能出離,故不應食肉。五、食肉之人,乃因過去之惡羅剎習氣故。六、食肉者不能成咒術,況學無上之聖道。七、學道之人,應視一切眾生與己無別,故不應食肉。八、食肉者諸天賢聖皆遠離之。九、不淨所出,一切畜牲以不淨業而成不淨身,食之亦不淨。十、食肉者死後,還墮於惡道。

 

59.人生苦短數十年間,我有心出家,但出家的意志力不堅強,如何是好?

 

出家(梵語pravrajyaj)修行是一件很神聖莊嚴之舉,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出家修行而可證成無上菩提的,正因如此,如果有心出家修行,就要當機立斷,不可猶豫不決,不要為了某些不足以罣礙之事而罣礙,因而捨本逐末,這也未免太可惜了,何況出家修行在於了生脫死,成佛度生!

 

人生的確苦短,一晃即數十年,剎那即過,不修行也由不得我們再拖延歲月,日日消逝,內心豈有可安心之處,畢竟生死無常,命亦呼吸間。如果善根成熟,因緣具足,學佛知見正確,這就是該跨出三界,欲證菩提的時候了,有因緣而空過,人生是沒有幾次可空過的。

 

世上有多少人曾經自白言:我在二十來歲曾經想出家修行,但是父母阻礙,家人勸退,有男女朋友……因素極多,也因為有因素所礙,故欲出家修行不能如願,這是出家前之障礙,我自己願力不堅,道心薄弱,如今婚嫁數十年矣,逐漸老邁,出家修行已成夢幻。

 

世人幾乎十之八九會因為有種種障礙而出不得,於是陷入火宅(梵語adiptagara),到頭來已遲,是故,如本常言:學佛要創造因緣,改變因緣,淨化因緣,締造因緣,沒有因緣也得成就因緣,因緣是人為因素的,佛教不是宿命論,更不是定命論,十方諸佛出家之時,亦有障礙,有逆境,有難關,但他以大願力、大智慧、大道心、大悲願關關突破,最後成就了他的宿願—成佛度生。

 

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陀,一切生死涅槃自己可以決定的,煩惱菩提自己可以掌控的,輪迴與不輪迴自己也可以操縱的,三界出三界自己可以拿捏的,成佛與不成佛自己可以定乾坤的,畢竟,事在人為,上昇下墮自己可作主。

 

善導大師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直饒金玉滿堂,豈免殘衰老病,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慧經禪師云:清清淨淨一靈光,剎剎塵塵不覆藏,萬萬千千都是覺,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