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

(第六卷)

 

净空法师讲述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首先我们要明了这篇文章是祖师为最上乘人的开导,所以每一句话意义都非常地精深博大,那么是因为最上乘说的,都是讲的最高的原理原则,我们应当明了。但是修学只能算是一个最高的指导原则,因为初学人毕竟到不了这样的境界,初学人还要守初学的规矩,古人所谓: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舍弃规矩,就想向最上乘来下手,跟诸位说那没有不失败的,这是我们必需要知道,我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诸位同修,我已经尽到劝勉的责任,诸位听得懂听不懂,是诸位的事,肯不肯依照佛祖教诫去修学也是诸位自己的事情。那么这个前面两句是: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偏”就是偏一,“党”是党类,就是一类一类的,不同类就叫不同的党,一切法本是‘一心妙用,毕竟一如’,所以祖师讲:那里还会有精粗偏党,可是悟了以后才是这个境界,迷的时候在一切法里面,你就见到精粗,就有所偏一,既然有偏一了,有精粗了,所以初学一定要择善固执,我们才能成就,古德常常教诫我们,连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头,开章明义就给我们说明要亲近明师,把这一条列入在学佛第一个项目,第一个条件,如果你说不亲近老师,自己就能成就的,你们看六祖坛经‘参请机缘’那一章,经论,佛祖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师自成’那是威音王佛之前才可以的,威音王以后这无师自成的,都叫做天然外道,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而佛在楞严经里面教诫我们,给我们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所以,诸位亲近明师、亲近善知识,是我们修学能不能成就的第一个因缘,我们怎么可以能够疏忽呢?

 

那么底下一句讲到“无难无易”了,怎么叫“无难”呢?这个问题就是在你肯不肯觉悟,悟了就不难,迷了就是不容易,可是迷悟只在一念之间,如何能在一念之间转迷为悟,这是自古以来参学的重心,枢纽之所在,佛法修学的过程,像清凉在华严里面给我们列出来,信、解、行、证四个层次,首先就是建立信心,信心第一个是信自己,第二个是信教理,佛法所谓是依法不依人,信教理,第三个信善知识,就是要信老师,如果能具足这三种信心,才能入道,换一句话说,才能够起解、才能够修行、才能证果,这三种信心,就好比鼎之三足,缺少一条都不能成就,三条都具足叫信心成就。那么开解、修行、证果都不难,缺少一条就是信不具足,这个三条的确不容易,任何一条都不容易,自信心很不容易建立,佛的经典也不容易教人相信,有几个人百分之百全程肯定的去相信去接受呢?不容易!佛的一切经典教你学的,是学一门,八万四千法门只教你修一门,不是教你门门都修,佛在经典有很好的比喻,佛像一个大医王,佛所讲的这一些经论都好比是所开的药方,佛是应机说法,开八万四千法门是治八万四千种病痛,我们自己有什么毛病,应该取什么药方来对治,不是教我们门门都对治,好比那个药店,你今天伤风感冒了,你去买感冒的药吃,你不能把那药店所有的药统统拿来吃,你把那个药统统吃下去了,不但你那个病不好,恐怕要转深了,法门也是如此,八万四千法门里面只许选一条,这个道理我们讲了很多,所以是一门深入,无论是在行门或者在解门都要求的是一门深入,我们看古来的大德,在家出家,一生当中专攻一部经,专讲一部经,这样的人不胜枚举,不要看到这些藏经里面古德这个注解的有几十种之多,你要晓得那几十种之多里面,它是以一种为主,要晓得这个道理,他在他自己道场讲经,只讲一样,不会讲第二样的,别人请他,他可以答应;本道场就是一部经,别人请你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寺庙去结结缘,讲个经、讲个论那就随便讲,人家请讲什么就讲什么,自己道场只讲一部经,一部经讲完了,从头再来,周而复始,所以这个道场就形成了权威,自己成就,共同修学的大众成就,道场也成就,就是古人给我们的垂范,我们应当要记取!应当要学习!所以这样就容易了,只一门深入就容易了。

 

所以诸位要去亲近老师,亲近道场,你怎么个亲近法呢?譬如讲今天我们选择老师,我想学什么东西,那个地方专门研究这个东西,我就去亲近他,志同道合,志不同,道不合不能成就,勉强不得的,这是诸位必须要记住,不能勉强,我们学华严,大家在一块统统学华严,志同道合,学法华的跟学法华的人在一起,志同道合,学弥陀经的跟弥陀经在一起,志同道合,这样才能成就,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的,一个道场它有一个法门,所以建立有学风,有道风,这叫道场。

 

如其不然就难,我们今天在此地给诸位说,一切都没上轨道,如果上轨道了,这个道场就是专讲一部经,专修一种法门,这是上轨道的,现在没有上轨道是给诸位作修学之前的预备,所以我们样样东西都在讲,给你作准备的,将来离开图书馆之后了,你们才晓得怎样去参学、怎样去寻师访友,成就自己的道业,续佛慧命弘法利生,图书馆贡献给诸位的是给诸位奠定将来参学的基础,所以你们学什么,我觉得都好,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就要留意,留意什么?志同道合的这些同参道友,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不然的话,就难了,一个人不行,孤陋寡闻,闭门造车,不能成就,自己在没有大彻大悟,大开圆解,念佛人没有得理一心不乱,都不能离开老师,就是师友都不能离开,那么这是说到难与易。底下两句说到: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这是“小见”是指见解有一点点,不够深,不够圆,对于大道他怀疑,诸如声闻、缘觉,他也有功夫,也有智慧,但是小而不大,对于佛所讲的无上菩提涅槃,他信不过,所以他怀疑,那么这是说他“转急转迟”了,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无不是希望我们早成佛道,希望我们赶快回头,可是自己总是迟迟耽误了,总是辜负了佛祖的期望,那么这个意思是通常讲小乘人的。而我们呢?连小乘都不够,小乘人如果说是一回心求生净土,他就是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比这个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的人要高明多了,但是他就是不肯回头,我们虽然心里说的不是小乘,我们是大乘人,其实大在那里呢,连一个人都容纳不下,还大?大在什么地方?这两天我说过了,连一天都没有认真去修行,还说修行,我不讲时间长,我讲一天,那一个人认真去修过一天,甚至于说,那一个人认真的去修过一个钟点?这是我们要认真去反省去检讨的,修行诸位要记住是念念觉而不迷,那叫修行,我说的不过分,一个小时当中,这个时间不算长,在这一个小时当中是不是念念都能够保持觉而不迷?所以我们说人家参禅的‘口头禅’,我们今天讲修行是嘴皮上的修行,没有用。下面两句是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这是讲执著,这个两句话特别要告诉诸位,这是祖师对于开悟之后的境界上说的,不是初学,未悟之前必须择善固执,你执之才不失度,你要不执著就失去了失度了,必入邪路,悟后的人怕执著,没有开悟之前就怕不执著,那不执著就不得了,这是一个悟前,一个悟后,这两句是对悟后人说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够误会,所以在初学的人,不晓得要择善固执就必入邪路,大彻大悟之后还要固执,那就入了邪路,这是什么原因呢?没有开悟之前就好像我们迷路不认识路,需要跟一个识路的人请他带我们去走,我们要跟著他,譬如现在国际观光的风气很盛,外国你没去过,组织一个团体去观光,一定要有个导游,你得听他的,要守住他的这个法度,你才不会迷失,你要不愿苦心跟他,要自己走必然迷失道路,这就是你路不熟,到你路已经很熟了,那不必要别人带路,再叫个人带路,不是嫌累赘吗?不是麻烦吗?所以,悟了以后就不执著了,没悟之前必须要择善固执,这个地方绝对不能够错会了意思。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这是承前面两句而来的,这就大彻大悟以后,一切妄想执著统统放下,所以“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为什么悟后要去执著的心?诸位要晓得,佛所讲的一切教理,所讲的一切方法,禅宗里面所讲的一些公案,就像一个指路碑一样,当我们迷的时候需要它,寻著它的道路去模索,但是那不是大道,如果要证入大道,需要把这个全部都要舍弃掉,换一句话说,必须把自己的妄见、妄解,换一句话说,自己一切的见解统统放下,这样二障才能够消除,一心,就是清净心才能够现前,清净心现前的时候,不但来去找不到,连始终也了不可得,无始终、无内外、无生灭、无染净、无去来,这是自己一心现前,也就是一真法界现前,这才是如如佛境,是学佛人最终极的目标,希望能够证得这个境界,可是这个原则我们现在能够用得上,那就是要放下,晓得这个原则了,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放下,放下的好处在哪里?不放下有什么不好处,这两话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任性”是自然,自自然然,换句话说,只要你能够放下妄想执著,放下以后的的境界就是这八个字,“绝”是断绝,“恼”是烦恼,烦恼从此断绝,“逍遥”就是自在,经典里面讲的‘解脱’,此地所说的“逍遥”一个意思,烦恼障断,得大自在了,证得真正的解脱了,这个时候真是禅家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是“任性合道”,自自然然,无有一法不合大道。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这两句是说我们修行人的通病,起心动念就与自性违背了,说自性大家不容易懂,我们讲‘清净心’,或者讲‘一心不乱’,起心动念就与一心不乱违背了,因为你一起心动念,这个心就不一了,心就乱了散乱、昏沉,都是心病,所以说不好,这是学佛人通病,一个就是心里放不下,心散乱,妄念很多;另外一种就是虽然没有什么妄念,昏沉,一天到晚打瞌睡,精神提不起来,这两种都是毛病,都是一心不乱的大障碍,所以两样都要放下,念佛人放下万缘,就是放下散乱,二六时中提起一句佛号,念得字字分明,相续不断,那就是放下昏沉,不念就昏沉,所以心里有佛号,这个是对治散乱、昏沉的方法,禅家用的办法,常用的是‘观心’,或者用的‘参话头’,也是对治这二种烦恼,可是观心与参话头都没有念佛来得方便。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不好”是指前面所讲的,一个是散乱心,一个是昏沉心,散乱昏沉都劳神,“神”是精神,昏沉的时候精神提不起来,散乱的时候精神不能集中,所以都是属于劳神,“疏亲”是比喻取舍,对这个境界里面,六尘境界顺了自己意思的了就想得到,不顺自己的意思就要拒绝,疏与亲就代表两边,你在这个境界,两边境界,一个是欢喜的,一个是不欢喜的,你在里面就有取舍、就有好恶,哪里晓得这种好恶取舍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真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我们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都是错的。下面句说:

 

“欲取一乘。勿恶六尘。”佛在法华经里面告诉我们,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真正佛法只有一佛乘,所谓是无上菩提涅槃,经里面常讲:‘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就是一乘法,六尘不离一乘,六尘就是一乘,如果我们在六尘里面起好恶,这个一乘佛法没有分的,决定得不到,所以讲堂里面跟诸位讲解的理论、原理、原则,用功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待人接物之处,“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换一句话说,在五欲六尘里面去修行,修什么?实在讲这个三祖这篇文章,五百八十字,二句话可以把它包括尽了,那就是‘看破、放下’。金刚经里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必去讨厌五欲六尘?只要在五欲六尘里面真正做到不取相不动心,就能证得无上菩提了。昨天我在华严经里面跟诸位讲的这个声光、与放光,一定要懂这个意思,果然觉悟了,真正是佛光普照,就像六祖一样的,心中常生智慧,定慧天天增长,福慧天天增长,不至于再死在教下。所以对于一切,特别是不顺心的境界,不要讨厌,因你有这个‘厌’的心,这个心是你自己清净心里面的障碍,顺境没有欢喜心,逆境没有讨厌的心,所以佛祖教我们用平等心,一切境界里用清净心,用平等心,这叫‘真修行’,底下两句接著说: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这意义更深了,六尘境界从那来的?是自性变现的相分,这里面哪有好恶呢?好恶是起在我们迷失了自性,产生了好恶的妄念,好恶是妄念,不是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好恶,真心之体里面没有,真心之相里面也没有,真心的作用里头也没有,所以用真心,就还同正觉,正觉是诸佛菩萨,自己就成佛了;如果还有迷心,迷而不觉,在境界里头分好,分恶,有取、有舍,那是迷惑颠倒。下面说:

 

“智者无为。愚人自缚。”心就是佛心,性就是佛性,悟了就无为而无所不为,迷了的人就像那个蚕一样,作茧自缚,谁系缚了你,没有人系缚你,是你自己系缚你自己,古人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谁来帮助你解脱呢?还是你自己,因为束缚你的是你自己,所以解脱还是自己,那么实在讲就是迷悟啊!上面那个“智”就是悟,“愚”就是迷,迷了你看从自性体相用当中,生起了无明烦恼,变为二障,三途六道,真是作茧自缚,每一天起惑、造业、受报,经典里面跟我们讲的是一个大的轮回;其实,你这个头脑要稍为冷静一点,细心去观察观察,我们是念念当中轮回,念念起惑,念念造业,刹那刹那在受报;发一念善心,一念慈悲心,精神就很爽快,觉得身心轻安,一念愚痴,一念嗔恚,就觉得身心很粗重,所以起惑、造业、受报,刹那刹那,学佛人要很冷静的去观察,我们希望自己得到无上菩提,希望自己得到真正的解脱自在,还要迷惑颠倒,还要作茧自缚,那怎么会成功呢!所以要晓得,果报的责任在自己,不在别人,不在境界,的确是自作自受,自己粗心大意,自己造成的果报,自己要受,纵然是外面,外面只给你作一个增上缘而已,亲因缘是自己,所缘缘是自己,无间缘是自己,所以自己对自己要负责任,不怨天、不尤人、起惑、造业、受报。

 

《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妄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下面两句就讲得更好了。“法无异法。妄自爱著。”“法”是讲世出世间一切万法,底下这个“法”就是讲的一乘法,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是一乘法,换一句话说是一乘法的别名、别相而已,这才说之为“法无异法”,这句话如果诸位听了还不太容易体会,我们用古人比喻来说,古人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好像我们到这个银楼去参观,千百种装饰品,像手镯、手炼子、戒指,做得花样很多很多,千千万万种,仔细去一看同样是一个东西,全是黄金,我们把金比喻做一乘法,器比喻做一切万法,世出世间一切万法皆是一乘法,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所以别相,别名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差别,所以说万法一如,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诸法如义’,如就是无异,既然一切法无异了,你在这个里面起贪爱、起厌恶,都是错误的,所以叫“妄自爱著”,如果晓得一切法是平等的,你的心也清净了,一切法里头决定没有讨厌的,也没有贪爱的,那么换句一话说,你的三毒烦恼也就连根就拔除了,晓得一切法平等的,不起贪心、不起嗔恚心了、不愚痴了,三毒断了,烦恼障就尽了,无量无边的烦恼是从这三个根本烦恼生起的,所以这三种叫根本烦恼,叫三毒烦恼,怎么起来的呢?不知道万法一如,在这一切万法里头,妄生爱著,所以才起三毒烦恼,所以才起无量的烦恼。后面两句是:

 

“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这个两句话最重要的意思是叫我们不要死在言句之下,我们今天无论做什么都是将心用心,我们学佛是将心用心,我们求解也是将心用心.甚至于我们今天想断烦恼.想证菩提.无一不是将心用心.而不晓得心体广大.无有限量.我们用的,用得太小了,心本来是广大而无边际的,我们不晓得用,佛在经论上常常作比喻,把这个心比作大海,而我们今天所用的呢,是大海里头的一个小泡泡,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把自己的本心忘失掉了,将本心所变现的妄心误以为是自己的真心来用它,这样才铸成大错阿!,怎样才会用心呢?禅宗的祖师告诉我们:‘正在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这就叫做会用心,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说过了很多很多次,正在用心时,这个里面有自受用跟他受用,自受用的是清净心,他受用的是慈悲心,自受用的是一心不乱,他受用的是八识分别,那是大慈大悲,自受用是无分别,他受用的有分别,分别得清清楚楚,而自己有智慧的觉照,两种受用具不可得,这就是无心用,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这叫会用心,如果自己执著有个清净早就不清净了,执著自己一心已经不是一心了,执著不得了。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这两句意思很明白,一切万法本来平等如如,好恶就是妄想,就是分别执著,所以不但乱是从迷里面生的,诸位要把这个句子看清楚,寂也是从迷里面生的,诸位也许看到这里,“寂”不是很好吗?清净寂灭这个境界好,小乘人的境界,偏真涅槃,佛叫它作‘无为坑’,那是寂,楞严经里面称之为九次第定,九次第定给我们心地乱的人,散乱的人,统统是从迷里面生的,所以诸位想想那个禅定,得一点小小的禅定有什么了不起,他还是迷而不悟,世间法里头四禅八定,阿罗汉、辟支佛所证得的九次第定都是从迷里面生的,没开悟,所以他有好恶,你看拿阿罗汉来讲,他爱好偏真涅槃,他爱好寂静,他不愿意到人间来接引大众,他怕乱,只要有好恶的心就没开悟,悟了的人怎么样呢?没有好恶,因为开悟的人不执著了,没有开悟的人有执著;那么有执著,刚才讲了择善固执,四禅八定跟九次第定,寂是善,应当要固执,到什么时候才破迷开悟呢?到第九定的时候,把你那个好恶的心舍掉就开悟了,这是讲一般修行的境界,那个根性大利的人,他不必经过九次第定,他一下手就能把好恶的心离开,一切境界里面不生贪染,不生嗔恚,这是放下,换一句话说,他不生烦恼,是了了分明,他是有智慧,智慧增长,他又肯大慈大悲把每样工作都能够做到尽善尽美,这叫福慧双修,他不是不做事情,样样都做,样样都做到尽善尽美,这是佛法,佛法是舍己为人之法,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学佛的人天天种福,天天造福,是叫别人享福,不是叫自己享福,叫别人享福。释迦牟尼佛有福报,他要不出家,他继承他父亲的王位,贵为天子,富有四海,那是享福,他把王位舍弃掉了,出家去沿门托钵,他修福,福报给别人去享,这是佛菩萨,这是觉悟的人。迷惑的人,别人造福让我来享,这是迷惑颠倒,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福报享得尽,你把福报享完了怎么办?这个不得了,修福的人福报享不尽的,为什么?他自己没享,别人去享用了,自己又不断在修福,所以这个福报是无有穷尽的,为什么不修福呢?修福要在一切境界里面做到心无好恶,在一切境界里面修平等心,破除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尽心尽力为大众服务,凡是有利于大众的事情,我们尽心尽力去做,有害于大众的事情,我们决定不能做,这个叫大慈大悲,这叫修福。明白这个道理,精进不懈,这是智慧,福慧双修。底下这个两句:

 

“一切二边。良由斟酌。”“二边”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边见,什么叫边见,指一切对待之法,譬如前面讲好恶,这就是两边,一边是你喜欢的,一边是你讨厌的,这就是两边,是非、善恶、利害、得失都是两边,一切这些相对,对立的两边从那理来?是从你妄念里面生的,这个“斟酌”就是妄想分别.离开妄想分别两边的边见就没有了,佛为什么叫我们离开两边?下面给我们说出事实真相。

 

“梦幻空华。何劳把捉。”金刚经给我们讲得很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何必去把捉呢?“把捉”就是分别执著,‘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在这个里面起分别、起执著就是大错特错!经论的教训都是教给我们做人,教我们处世,教我们破迷惑开智慧,教我们离苦得乐,破迷开悟,我们自己要能体会到经里面所讲的真实义,开经偈里讲,‘愿解如来真实义’,每一次讲经之前我们都要念这四句偈,为什么我们愈听愈迷惑,愈听愈颠倒,这是我们应当认真去检讨,如果说我说得不清楚,说得诸位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大家要告诉我,我们要换教材,我们不能再继续讲下去,继续再讲下去,这个过失在我,希望诸位要真正能爱护这个道场,一定要提出意见,听不懂的地方,听得有误会的地方,或者嫌这经典太深了,或者是我讲得太深了都要告诉我,我们宁愿把这些大经大论统统止住,选择小乘经来讲,因为这个目的就要去真正做到破迷开悟,我们能得受用,这不是说将来的时候,现在就要得受用,现在如果得不到受用,说将来会得受用,那是太渺茫,靠不住的,佛门里面讲果报,先有花报,后有果报,如果没有看到开花,你要想希望到,等待结果,这是渺茫的,花开得好,果一定茂盛,一定好,所以发觉好像我这就是,我们自己好像有病一样,佛法是药,这个药下去之后不灵,不但病没治好,而且把病加重了,现在在我们感觉到就有这种现象,我自己所修学的,我自己所讲的,对我个人来讲是对症下药,我自己体会到的确是定慧增长,换一句话说,对我适用,对诸位未必适用,总不能说是以我为主,这个是错误的。我自己修行是以自己为主,那么大众到这讲堂来听经,应当是大众为主,所以这个经论讲应当是大众来选择,应当是大众来启请,这样才能够比较上契机,所以这信心铭,我们尽快的把它讲完,今天这个进度比以往就快多了,所以讲完之后,我们选择一点能够契合众生、大众需要的我们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