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璨大师信心铭讲记

(第八卷)

 

净空法师讲述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铭文到此地是这个境界愈来愈高,多数都不是我们常识能够想像得到的,那么全属于功夫,属于境界,修学如果想要有成就,必须要循规蹈矩,按步就班的才能够有所收获。那么读禅宗的语录,这篇文章也属于语录之一,要记住它不是我们初学下手之处,可是这些原理我们明白了,在我们自己修学的时候可以不执著既得的境界,能够放下,能够把自己境界逐步向上提升,有这种功德利益在,那么今天一开端这两句铭文: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这两句的意思,我们以金刚经的经文来解释就多少可以体会到一些,我们如果真正地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时候,那就没有一样东西可以能与它相比了。再看六祖在坛经里面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诸位想想在这个境界里面有没有能够比方的,凡是能够比方,能所未泯,换一句话说,能所没有灭,没消灭都存在,才能够作比方,如果能所都灭了都熄了,心到极端清净的时候了,确实没有法子相比,这两句是说的这个意思。佛在经典里面,在讲经说法仪式里面,所谓的有十二种体裁,我们一般称之为十二部经,十二部经里面就有比喻,此地这个“方比”就是比喻。那么在经典里面大家都晓得,像我们这边,有印的比较浅显的本子|百喻经,那么这是对初学人说的。这个境界要以念佛人来讲是理一心不乱以后的境界,那是无可比方的,那么由此可知,事一心之前还要说比喻,理一心以后连比喻都用不上了,下面两句是讲动静,止是寂静。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那么这个也是大乘佛法里面常常说的‘即止是动,即动是止。’所以动静不二,动静一如的境界,如果我们对楞严经要熟悉的话,你看楞严里面‘解六界越三空’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就是这二句的境界,那么这个境界是属于性定,楞严大定是性定,是本定。再给诸位说这是常定,正是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而且这个定还不是修得的,本心里面的定,那里还需要修呢?这不是修得的,是法性本来具有的,那么我们现在失掉了,也许诸位要问,既然是性定怎么会失掉呢?如果说有得有失,决定不是性定,性定没有得失,我们讲失掉是讲迷失了,不是真正的失掉;即使我们觉悟了,这个性定常定的境界,你自己就能够觉察到,自己能够证实,不但诸佛如来是住在动静不二之中,六道里面这一切众生,那一个不是住在动静不二之中呢?于是乎我们自然就承认了,佛在大经里面所讲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点都没错,难就难在我们自己在这个现在人讲的,生活在相对的境界里面,止不是动,动不是止,把他看做两端,这两端是对立的,于是乎诸法的实相,我们永远不能证得,要硬把这两样东西看成一样,行不行呢?跟诸位说不行,为什么呢?因为你还是在分别执著。像前面一句所讲的,你“能所未泯”,所以这个不是勉强要这样看法,勉强是这个想法,那不行的,那依旧没有法子破除无明,这个必须要自己亲证得才是真实的,而亲证得唯有一心,所以这些文句可以说统统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两”就是相对的境界,如果我们超越了相对,相对都是虚妄的,在佛法里面浅而言之叫‘边见’,你看见思烦恼里面边见就是相对的两边。是非、善恶、邪正,都是两边,此地所讲的“止动”也是两边,两边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两边既然是虚妄的,再问问还有个‘一’吗?一也没有,佛对于两边不得已而建立一个‘一’,一心不乱、一真法界,这是不得已而建立的,离开了两边,‘一’也没有了,这些义理我们一定要明了,不明了总是障碍,障碍我们念佛得一心不乱,我们得不到一心,一心不乱里面那个一也没有了,才叫真正的一心不乱,像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你还有个一心不乱,那就是一个妄想,那就是一个邪见,依然障碍了清净心,那么这个就是开示我们一真或者讲一心,确实他有体也有相,但是决定不能够执著,执著就错了,一心的体相,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讲得很详细,讲得很多,那么往后我们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我们会提出讨论的,说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实相,无过于华严。可是华严经里面每一句话都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一切都不执著才能够入华严的境界。再看下面:

 

“究竟穷极。不存轨则。”这两句话诸位必须要记住上面这一句,“究竟穷极”是究竟正,什么境界呢?如来果地上的境界,那么换一句话说,等觉菩萨还有轨则,所以这个是我们千万不可以误会的,我们没有到究竟正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循规蹈矩才能成就,究竟正了,所谓是‘彻法底源’,到那个时候顺逆自在,从心所踰,无非大道,这不是初学人能够做得到的,初学人要是不存轨则,天下大乱。自己不堕在无明里面就堕在邪见里面,这个罪就造大了,那么轨则指的什么?佛给我们制定的,大小乘的律仪是轨则,四果四相是轨则,乃至于大乘法里面像天台、贤首所判,四教、五教,五十一位菩萨的阶级都是轨则,这些轨则,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必须要遵守的。学佛之所以有障碍,之所以不成就,就是把轨则丢掉了,所以不能成就,我们看看古德像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你念念他们的文章、念念他们的警策,真是苦口婆心,说明佛门怎样败坏,修学怎么样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我们读了之后确实引发了很大的警惕,再要像这样下去,学佛这条道路终极的目标必定是堕阿鼻地狱,这又何苦呢?这一说明是全迷了。

 

佛法教给我们是觉而不迷,是教我们从迷途当中觉悟过来,这是如法,而不是教我们愈迷愈深,不是教我们日子愈过愈苦,所以学佛我们要明理,单说这个明理就不容易,不要以为我们好像天天在听,听了有的时候把意思误会了,曲解了,说一听就明白就懂得了,毕竟是少数当中的少数,那么求解,究竟是什么方式最合适,诸位要是展开经本,你就应刀看出来,在整个大藏经里面,我们很少看到佛给大家讲经,没看到,而都是什么呢?他的学生提出问题来了,佛来给他解答了,你看这一切经展开,一问一答,断疑生信,所以佛陀当年在世,他们的法会统统都是研究讨论会,所以有受用,听不明白反覆的来辩论,这种情形,诸位在楞严经上看得最清楚了,都是在反覆辩论,所以才能把这个疑惑断除。信心增长,奉行不踰,这个是真正的修学,那么在近代研究讨论的风气已经很少了,所以变成什么?讲经,讲者只管讲,听者只管听,讲完就算了,听了也没意见,好像都懂了,其实都有问题,那么,我们也想改改方式,这个我在讲席,在过去都曾经提到过,但是没有人响应,试办了几次,办不通,没有人响应,反而不如在大专讲座里面他们还有研究讨论的课程,这个时间,那么今年暑假我们办这个金刚经的研究讨论会,希望我们这边的同学要注意到,特别是我们这个会讯,我们的对象是暑假当中的老同学,是以老同学为主,人数不拘多少,十个八个都可以,暑假我们已经拟定了,每一天四个钟点,同学们互相讨论、研究讨论,另外四钟点,我给大家解答问题,我们没有其他的课程,期限是一个星期,这种方式就跟佛陀当年在世教学义趣就很接近的,所以研究讨论会是帮助我们解决疑难的,破除我们疑惑的,帮助我们修行,帮助我们开悟。学问,学问,学就要问,不问到那里去学,学就要问啊!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到处去请教别人,遇到人他都提出问题来请教,这都是我们的榜样,佛门里面称为‘当机者’,‘当机者’就是天天有问题,那真是当机者,这是教学当中主要的对象,程度不够的提不出问题,还有一种就是他完全都明了了,所以没有问题,他全都懂了,这种人没有问题,另一种人统统不懂,他也没有问题,这都不是当机者。那么我们听经听久了,渐渐入门了,问题就愈来愈多,这是必然的现象。如果我们的问题没有了,表示我们没有进步,除非真正是大彻大悟,那没有话说,若非大彻大悟,问题天天增加,到彻底悟了,像永嘉大所说的,大悟不拘小节,这叫顺逆皆自在,那是大彻大悟以后的事,所以这个两句经文,我们要明白它的意思,不能学。底下两句:

 

“契心平等。所作俱息。”“契”是契入,心境相应了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得道了、证入了、证果了,证的什么果呢?平等、本具妙心、平等一如,这个时候境界所显现的,一切法无非佛法,一切所做皆属无为妙行,所以经上常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个境界是契入的时候才现前。而我们自己修行,可以拿这一句话来勘验自己的功夫,我们在境界里面是不是渐渐趣向于平等,就是一切的差距是不是逐渐逐渐的缩小了。这一句话还是不容易体会,我们再讲得粗浅一点,就是你的分别心、你的执著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淡一些?如果一天比一天淡就是有进步,境界就好。如果一天比一天增长,那就是背道而驰了,那就走错路了。大乘佛法,修学的纲领就是六波罗蜜,六大纲领要把它修到究竟圆满叫六波罗蜜,波罗蜜是究竟圆满的意思。布施是舍,是放下,我们那一条最放不下的,先从那里下手,这跟治病一样,先治最重的,这病要命,要命的病要先治,然后再治不太重要,不太要紧的病,这害病,大夫用药时,他懂得这个道理,修行亦复如是,我们讲布施,布施讲放下,我们那一个毛病最重,先从那里放下,我们把财看得很重,先把财舍掉,利看得很重,先把利舍掉,名看得很重,就先把名舍掉,这叫修行,这叫修布施波罗蜜。

 

昨天我们在华严里面说得很详细,虽然是略说,诸位真正能够体会就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是真正的修行,你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换一句话说,你不晓得怎么修法,经论里面所讲那的是大纲,这些纲目如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这叫修行,我们才能够得到受用,终极的目标,就是要达到平等心、清净心现前,这是修行的目标,所谓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圆满了就是地上菩萨,这才是登地,此地讲“契心平等”,要是以一般说法呢?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念佛法门里面理一心不乱就到个这境界了。

 

“所作俱息。”这个“息”并不是什么都不作了,而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事有作,心清净,所以所作它天天在作,“俱息”是心清净,心里面一念不生,离开了一切分别、执著、妄想,勤修六度,利益众生,所以这个行叫妙行,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人间,寿命八十岁,那么就迹相上来说他所示现的是三十岁成佛,从三十岁一直到他入灭五十年,我们一般说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连头带尾都算五十年,从来没有休息过,天天在作,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称之为“所作俱息”的妙行,愈是到心清净平等了,他所作的事愈多,愈圆满,换一句话说,作得愈好,愈认真,这才叫真正叫无作而作,他不疲劳,他不疲倦,原因是心清净,所以他不累了,作一点点事就累了,心不清净,心里面有分别、执著、妄想,所以他有疲厌,我们读普贤行愿品,你看愿愿的后面无有疲厌,他为什么无有疲厌?他作就等于没作,没作的你不疲厌了,作了还跟没作一样,所以他不疲倦,那么这是诸佛菩萨,历代祖师都可以给我们作见证的,到这个时候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所有的疑虑完全没有了,心到清净了,清净心就是正信现前了,我们自己常常称为正信佛教徒,正信的佛弟子,心里面对于佛法还有疑惑,那怎么能叫正信?此地也说出正信的标准,再要说得严格一点,这一切大乘经里面常常讲的,信自心是佛,不向外求的,这叫正信,不相信自心是佛,起心动念都要向外攀缘,祖师说得好,纵然是弘法利生,一天到晚讲经说法,起大的寺院,接引多少出家人,还叫做邪信,不叫正信。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法,像我在洛杉矶所提出来的,我那时深深感觉到当前的佛法一共有三种型态,这三种型态当中有两种不信自心是佛,起心动念要向外面去攀缘的,一个就是宗教的佛法,佛法变成宗教,是迷信,那个不是正信;第二种是学说,也不是正信,为什么呢?因为它用识,不用根性,完全以六识分别执著一切法,真正的佛法它是离心意识的,它所求的就是自己的清净心,自己的本定,这叫做正信。

 

从释迦牟尼佛代代相传是传统的佛法,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术,那么我们知道眼前在全世界的佛法有这三种型态,我们自己是走的那一条路,这个里面真正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可是我们讲到“疑”,正信里面也有疑,为什么呢?正信里面的境界我们没有证得,当然有疑惑,可是疑惑不怕,疑惑可以存疑,我们依照佛的理论方法精进的去修学,到时候所谓是‘一旦开悟’的时候,这个疑就断掉了,像禅家所谓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可是这个疑的时候,不许你去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里面是增长邪见,不能开悟的,是障碍你开悟,不能够断疑生信的。那么再给诸位说明,这个教下你有疑问提出来,善知识会给你解答的,宗门里面你有疑问题提出来,他不是把你骂一顿就把你打一顿,不给你说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禅宗是叫你亲证,所以不给你说,你证得了之后,你说出来,他给你作证明,给你作印证,这是禅宗方法。教下虽然给你说出来,说出来你的疑问是不是就没有了呢?不是的,疑问还是存在?为什么?因为你自己没有证得这个境界,所以教下的讲经,不要说是历代祖师,连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佛在比喻上也说‘黄叶止啼’,你想想这个味道,那么由此可知,无论宗门教下都必须要亲证,才叫做悟入,自己不能亲证这个境界,那不叫开悟,不叫做断疑,这个地方两句话,这个“信”字讲实在就是悟,悟了就信,“疑”的时候就是不悟,当然也不信,诸位要知道,信佛的人幸福,生活美满,法喜充满,信佛的人一天到晚起心动念,一切造作皆是六波罗蜜,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他怎么不自在?所以这个“信”字不简单,我们一天到晚还很苦恼,因为不信,所以这“信”里面代表著正解、正行,没有正解与正行就没有正信,所以正信底下有两个字叫“调直”,“调”是调理,“直”是菩提心的根|本直心;直心是道场。古人告诉我们,依食可以忘,性命可以舍,正信不能够一刻没有,经上也说得好,他用比喻说:‘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悬,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这个四句偈,许许多多同修都记得,这是讲地狱里面的苦报,遭受这么大的苦难,他不失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正信,所以诸位要晓得‘邪见生疑,正信断疑。’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留”是留在心里面,世间法要记忆,所以为学日益,一天要比一天记得多,像我们中国古人所说:‘满腹经论’,他的肚子里东西多,可是为道就不相同了,为道要日损,换一句话说,一天要比一天减少,少到所谓是一丝不挂,就是此地所讲的“一切不留”,为什么不能留?诸位要想到金刚经的三心不可得,你就明了了不应该留,想到诸法因缘生,生即无生,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看到好像是有,其实皆无自性,觅之了不可得,必须要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对我们修行人来讲有一个很大的帮助,把这个得失的念头就淡了。

 

我们今天讲修道,你念佛,你心里面想著求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里想著,一心不乱,你为什么不能成就,最大的一个烦恼是得失的心太重了,得失是属于愚痴,是属于贪心,愚痴是什么呢?不明事实的真相,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不可得里面偏偏要求得,怎么能得到呢?好比我们作梦,作梦的时后因为不知道是作梦,把那个梦当作真的,在那个梦里也拚命去追求,要想得到什么,梦醒了,晓得是假的,什么也得不到。那么诸位再想想,正在作梦的时候在追求能得到吗?所以不管你醒不醒,觉与不觉,统统都得不到,你以为醒了得不到,作梦时可得到,那佛也拜你做老师了,为什么?有可得到的?得不到,什么都得不到,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一样都得不到,所以佛给我们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能常常作如是观,不愚痴了,不痴了,换一句话说,你有智慧了,你在境界里头中不迷了,不迷怎么样了?不贪了,不贪就不嗔,贪不到才发脾气,才嗔恨。那么换一句话说,你这个三毒的烦恼就轻了,先是轻,慢慢、慢慢就断了,三毒烦恼断了,三善根现前了,无贪、无嗔、无痴这是三善根,三善根现前你可以学佛了,为什么?你看经上一开头,‘善男子,善女人’,那你就有份了,如果你还有个贪、嗔、痴,那善男子、善女人说的是别人,我没有份,我只在那里旁听而已,佛讲得那个都不是为我说的,佛讲的那是为善男子善女人讲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就是没有贪嗔痴,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在一切法里头没有得失的观念,没有得失心,这个是善人。再要增上,发菩提心,执持名号,求生净土,那叫上善之人。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我们自己要把这几句话记清楚,假如我们贪嗔痴慢都还没有断,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天拜三千遍阿弥陀佛,你想想看,西方极乐世界能去吗?到那边去了,人家个个都没有贪嗔痴,就是你有贪嗔痴,你和他二人合不来,不能相处,隔隔不入,那么我们要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要培养自己的上善,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你那个念佛才能念到一心不乱,才能够与西方极乐世界天天通消息,所以要记住,把一切的妄想执著统统放下,这就叫“无可记忆。”心就清净了,智慧增长了,烦恼就减少了,如果天天记著这个人对我很好,那个人我讨厌他,你是天天增长烦恼,不长菩提,增长贪嗔痴慢,那个在学佛的途中无济于事的。

 

“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这两句话是紧接前面来的,到心清净了,“虚”是无可记忆,就是一念不生,一无所有,像六祖所说:‘本来无一物’,这个“虚”就是一物都不存,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了就是观照,就是智慧,“明”是智慧,像六祖见五祖的时后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个“虚明自照”就是常生智慧,他不要用心,不要操心的。我们现在想求智慧,一天到晚急得不得了,怎么样才能开智慧,要劳心劳力,结果所生的都是烦恼,智慧没有。所以诸位要记住,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智慧是从本来无一物里面现前的,所以这个经教不能研究,道理就在此地,研究什么?研究用心了,用心就落在第六意识上去了,落在第六意识上你所那些知见,都叫邪见,清凉大师所讲的:‘增长邪见’,你要用心的话增长邪见,你要不用心的话增长无明,这个时候怎么办?给诸位说这个说用心跟不用心是两个心,你用心了增长邪见,你用的是第六意识的妄心,增长邪见,不用心的话,你不用真心,你增长无明。真心是什么?就是交光法师在楞严经里面说的‘六根根性’,那是真心,在眼叫见性,在耳叫闻性,你要用心那就增长邪见,那个心是识,眼识耳识,你要用八识就增长邪见,你要不用真心那就增长无明,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祖师教我们舍识用根,根的作用是“虚明自照,不劳心力”,“心”就是八识,不需要这个,那么这也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诸位同修,我们自己修行,换一句话说,自己过日子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六根根性不用八识,这个叫修行,做什么都自在,对待别人的时候从清净心里面变现清净的八识来应付别人,所以诸佛菩萨他有没有八识,他八识不是自己用的,八识专门为了教化众生的,因为真如本性不能教化众生,必须要变现成八识才能够与众生交通,所以九法界有情的众生与他们交通是要靠八识,那是工具,是他受用而不是自受用,凡夫怎么样?从自性当中变现出八识,结果把八识自受用了真如本性忘掉了,这就叫凡夫,所以诸佛菩萨给我们有什么两样,实在讲没两样,一个是明了,一个是迷惑,明了就叫佛菩萨,迷惑就叫凡夫,明了的人虚明自照,不劳心力,迷惑颠倒的人虚明实照,劳心劳力,那么这个是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底下这个两句:

 

“非思量处。识情难测。”这是总结前面的话,接前面的境界,前面的境界不可思议,性跟识实在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心性是一体,性识也是一体,诸位要是把刚才的话听清楚了,你就能觉悟,自受用叫六根根性,他受用叫六识,六识跟六根根性是一不是二,不是真有两个东西,是一样的,我自己受用的时候就叫真心,他受用的时候叫识心,真心跟识心是一个心,那么识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识心,悟了是一,迷了说二,说真、说妄,迷的时候是二,悟了的时候不二,所以称之为“非思量处”,就是佛法里面常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此,八识也叫如来藏,二是一,讲到识心是以八识为根本,前七识都是属于枝末,换句话说,八识是体,前七识是作用,作用里面还有作用,那就叫心所法,与他相应的心所,这一些枝枝叶叶在唯识经论里面有很详细的讨论,那么诸位要明白,可以读唯识经论。那么这个地方跟诸位说明就是一不是二,悟了叫如来藏,叫真如本性,迷了叫阿赖耶,叫八识,华严里面讲‘万法唯心’,唯识论里面‘万法唯识’,由此可知,万法本无,一切唯识。古人有一句很感叹的话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深。’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学道的人他不晓得真如本性,不认识他本来面目,原因在那里?原因就在他从来都是把识当做了真心,特别是把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把他第六意识当作自己的主宰,要想明心见性做不到,要想断烦恼,证菩提也做不到,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出头,那就是持戒念佛,带业往生,只有这一条路,除这条路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的,因为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需要离心意识,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到的。

 

今天这个世界上的大灾难是愈来愈近了,你们看看报纸、这个新闻广播,美苏飞弹天天在增加,天天在求进步,到处都在布署。我在美国,那边的同修也告诉我,它说这个核子战争说不定什么时候爆发,为什么会爆发呢?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什么?那个守武器的、那个守飞弹的兵有了神经病了,按一下纽,碰一个出去了,马上就打起来了,你这一个飞弹出去,那边就报复,来不及商量,马上战争爆发,几个小时世界就毁灭了。现在有神经病的人不得了,你看看昨天报上登的,我们台湾四分之一,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个神经有问题,美国更多。这莫名其妙,三次世界大战你问怎么打?不知道,没有理由,莫名其妙打的,这个在佛法讲‘共业所感’,那么还有一个就是他们这个总统的时候,领导的人说忍受不了,脾气一发就打起来了,事情很麻烦。

 

今天八万四千法门讲别的方法来不及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加紧拚命地来修净土法门,在此地,我们讲席里头最注重的就是弥陀经、弥陀经疏钞,我们这一遍讲完了,从头再讲,周而复始,永远不中断。那么国外几乎天天有信来,希望我什么?希望我能赶快到美国再去给他们讲经,我过了年再去,讲什么?也讲弥陀经疏钞,讲别的东西来不及了,不能高谈阔论,老实念佛要紧。所以我们底下发起印弥陀经疏钞、疏钞演义,我们要再印,其他的经我们都不印了,我们印弥陀经疏钞演义,将来带到国外去流通,叫他们去多念佛,那么他们所需要的本子,不能像我们这个本子太厚了、太大了,他们一看到就害怕。所以我想我们再印什么呢?把它印成一本,两本印成一本,用圣经纸印,圣经纸很薄,所以两本印成一本,大概厚度只有我们现在的一本,恐怕比一本还薄一点,那么本子可以缩小一半,像我们印的那个的归依证上的那么大,我们归依证是六十四开的,那个字就可以了,那么本子小,寄到外国去方便,所以这个邮费可以省很多,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来发起,希望大家发心,我们来印这个弥陀经疏钞袖珍本,袖珍的,我们印个两千本,那么希望将来呢,这个美国我们赠送一千五百本给他们,我们自己留五百本就够了,劝他们多多的念佛,现在台中莲社的那个念佛的录音带已经在美国普遍的在那里转录了,这是我上次去带了一个,所有的几个地方统统都有转录,那么现在急要的就是弥陀经的讲义,就是疏钞演义,这是弥陀经注解里面最好的一种,希望我们大家来发心。